民俗学总体分为以下六部分:
1、民俗学原理:对民俗发生、发展、演变及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
2、民俗史:对民俗事象的历史进行探究与描述。
3、民俗志:对一定范围民俗事象进行科学记述、描写、呈现的研究方法。
4、民俗学史: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研究史。
5、民俗学方法论:关于民俗事象整体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方面的理论。
6、资料学: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讨论。
扩展资料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在有的国家已经扩展到民间社会及文化生活的所有领域,包括各种民间的生产惯习、社会组织及制度、行为规范、精神事象等。具有以下特点:它们是社会性和集体性的,一般要经过民众的认同和长期实践,才能成为风俗;它们大多以类型或模式的形态存在;它们在时间上具有传承性,空间上具有扩展性。
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举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式、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名俗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民俗学
民俗学主要分为六大部分: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资料学。
相关介绍:
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今天在有些国家已经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民俗学的内容,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的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索。
扩展资料
民俗学从学术属性来说是一门兼具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民俗学产生于19世纪初的欧洲。 英国在产业革命之后, 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
它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与过去以农牧业为主的封建社会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引起不少学者产生一种从科学上给予解释的诉求。
建国后,1950年3月29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成立,郭沫若任理事长,1955年4月该会创办《民间文学》杂志。1983年5月21日至24日,全国各地的民俗工作者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大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俗学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有关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
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