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水资源开发简史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据历史记载

广东省梅州市江河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报告书(梅州市水利局,2000),P.58。,梅州人民从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就开始利用自然条件进行修陂、筑圳、开挖平塘灌溉农田等水利建设。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大埔有蔡仙人捐资开凿水渠,长3.5~4km,灌田3000亩;明进士兴宁叶塘乌池三世祖关法谦在朱坑与乌池交界处兴建石陂,渠长10km,灌溉1500余亩,至今仍发挥效益;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五华周宣在油田镇兴建长15km的周宣圳;清康熙一年(公元1682年),丰顺兴建罗家约(今为汤南)八角塘水库;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嘉应州守于霈主持在梅城东门外修建长1km、阔丈余许的于公堤;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兴宁华侨陈红楷办新墟响水径水电站(装机115k W,年发电量约5万k Wh)。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市共建有江河防洪堤52条,长129.7km,捍卫农田12.4万亩,塘坝灌溉10.63万亩,陂圳灌溉17.22万亩。这些水利设施,多属简易工程且残破不堪,无法抵御长期困扰梅州人民的洪涝、干旱灾害,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持续进行了大规模的兴水利除水害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组织修复原有水利设施,兴建一批引灌工程,并开始整修河堤;1953年转向灌溉排涝工程建设,1958年动工兴建大中型水库,整治宁江等水系;1966~1976年的“文革”期间,继续对梅江及其支流和梅潭河、丰良河、榕江北河进行治理,在韩江干流两岸修筑防洪、排涝工程,在缺电地区发动群众积极创办小水电;1977年以后,继续兴建蓄水、引水、排涝和小水电工程,配套完善田间灌溉系统,扩大灌溉、排涝面积,增加电能供给,并对大中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配套维修,对水土流失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另外,还兴建了大批乡镇自来水厂和单位自备供水工程,成功发展茶园果树自动喷灌工程。经过40多年的努力,梅州水利水电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全市防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恢复,为梅州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防洪安全和水源、电能保障。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