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的封建邦国制,和秦朝以后的封建制有什么差别呢?
“邦国制”是指从西周封建到春秋战国时期所实行的一种特殊的国家制度,是我们国家民族形态的初级阶段。当时,中华大地上遍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他们各自独立,相互交往,又共同拥戴一个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天子),组成号称天下的松散联邦或邦联。这就是邦国制度。
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古人认为天是所有生命的创造者,一切生命都是由天孕育的。天下面的这块地方叫做天下,我们古人认为这就是全世界,于是天要将它下面的这块地方交给一个人去管理,即天的嫡长子,这就是天子。天子得了天下之后自己不能一个人管理,他需要将天下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去管理,这些人就是诸侯,封给诸侯的土地叫作“国”。诸侯从天子那里封得国之后,还要将自己的国在分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这就是大夫,封给大夫的土地叫作“家”(采邑)。大夫再往下就是“士”。士就没有自己的地盘了,但是有地位,他是贵族。所以在西周时期有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士。这些都是贵族。士以下就是庶民,庶民就不是贵族了,而是普通的平民。
在西周初年,周武王伐纣,是联合了当时所谓的各路诸侯(实际是部落和部落国家)。武王伐纣成功以后,为了犒劳联军,酬谢功臣和巩固政权,便“裂土田而瓜分之”,将天下按大小等级分给诸侯,这就是“西周封建”。“封”就是瓜分土地并划定疆域,“建”就是指派国君并厘定等级。具体地说则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封有土地,建定名分,于是各得其所,天下太平。这就是邦国制的由来。
邦国制的第一大特点,是在国与国之间犁一条深沟出来作为国界,将土翻在两边,并在土上种树,这个动作叫做 “封”。在指定的一块土地上指派一个国君建立一个国家,这个动作叫作“建”。“封”是划定国界,“建”是建立国家,合起来就是封土建国,所以也叫分封制。这是西周时期的一种政治妥协和政治安排的表现。这里所说的封土建国建的每一个诸侯国其实就是一个邦国。所以,可以说没有封建制就没有邦国,封建制是邦国制最主要的特点。
领主制是邦国制的第二个特点,所谓领主制指的是邦国的统治阶级是贵族领主阶级,邦国制时代的领主对自己的土地是既有产权又有治权,既有主权又有政权,例如国是天子封给诸侯的,家是诸侯封给大夫的,大夫拥有一个家(采邑),这个家就是他的,这个地就是他的,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就是他的子民,他可以统治,可以治理,他享有独立的主权,所以叫做有产权有治权,或者说有主权也有政权。这就是领主制在邦国中的地位,它突出了邦国制的统治阶级的性质。
贵族政治是邦国制的第三个特点,即邦国的政治形态是贵族政治。在邦国时代天子,诸侯,大夫,士都是贵族,治理国家的就是这四个等级,他们都是世袭的,所以是贵族政治。它的特点是自己管理自己。天下由天子去管,国由诸侯去管,家由大夫去管,士因为没有自己的领地,没有不动产,只管理自己,所以士的工作是“修身”(管理自己),修身之后去帮助大夫管理他的家叫“齐家”,去帮助诸侯管理他的国叫“治国”,去帮助天子管理他的天下叫“平天下”。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因为贵族政治是自己打理自己的家事,国事,天下事,所以不领薪水,也不是职业。这就是贵族政治。
若用一句话总结邦国制的特点就是: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共奉天子。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之间血缘关系的不断淡化,国与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相互之间进行战争,许多的诸侯国被其他大国吞并。此时诸侯国也不再听从天子的号召,周天子已经是名存实亡。于是逐渐形成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样称霸的诸侯国。封建制的思想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化,宗法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思想不断加强。使得邦国制逐渐向帝国制过度。
秦朝以后(其实不包括秦朝,秦朝时中央集权制或者是郡县制)所建立的封建制,是一种政治制度,是社会从奴隶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其基本形式是封建等级制和庄园制。农民(或农奴)耕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交纳给封建主。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阶层是封建主和农民(或农奴)阶层。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身是存在误导的,先秦时代的封建邦国制,应该是一种邦国制度,和秦朝以后的封建制是一种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所对立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奴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