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是军事名校,为什么只有前六期的人有名?
黄埔军校是近现代史是一所知名军事学校,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将领。新中国有五位元帅都出自黄埔军校,而国民党这边像胡宗南、宋希濂、陈明仁等人也都是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知名将领。
黄埔军校是1924年成立的,到1949年底学校停办,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但在很多人眼里,也就是1928年,宁汉河流之后,黄埔军校的六期生非常有名,之后很多将领大都默默无闻。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的,当时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下,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两所学校,一文一武,其中武指的就是黄埔军校。
黄埔建校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所以吸引了全国无数的仁人志士,至少很多人是具备爱国热情的。本来校长的人选是程潜,不过后来在蒋介石的争取下,他成为了校长。
而在孙中山的治校理念下,当时的学生思想比较纯粹,信仰比较坚决,就是一心为国,升官发财并不是他们的选项。
而且由于当时战事不多,所以很多毕业生都获得了不少的锻炼机会,有些有能力者已经获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机会以及提升。
然而,从国共分裂开始,黄埔军校经历了动荡,期间甚至分裂,除了本校之外,很多学生流落到了武汉、南京等地。
第七期虽然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但由于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叛变了革命,入学的学生更多的掺杂了党派斗争,再加上分校开始创办,生源大不如前。
表面上看,学校的教育并没有特别大的的不同,但是形势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内战开始爆发,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业没有完成的时候就被迫参加了战斗,虽然对于他们来说,实战经验同样非常重要,但是面临的危险自然也会更大,毕竟枪炮不长眼。
由于军队数量有限,军官数量也有限,所以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晋升,很多在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就牺牲了。
整体上看,前六期由于更早的参加了革命,获得了提升,所以给我们的感觉更出名,因为他们这些人到了内战和抗日战争的时候,已经成为了高级将领。
当然了,后面十几期里面,其实也并非都是默默无闻的,比如熊向晖,实际上很多人熟悉他,还有张作霖第四子,张学良弟弟张学思后来也曾在中央军校第十期学习,后来还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也是出类拔萃的人。
在我国近代史上,黄埔军校的地位毋庸置疑,训练有素的高级将领几乎参加了近代所有的大型战役。成了近代史的宠儿。
从1924年5月第一期到1949年撤出大陆,黄埔军校也一共举办了23期。但是客栈在整理不同时期的名名时,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名名基本来自前6期,后17期基本没有名名。
其实首先应该是“时势造英雄”。大部分重要人物的出现,很可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军阀混战时期,军阀的战斗力其实很差。所以当时训练有素的国民革命军出来,很容易做出贡献。胡宗南、杜、陈鸣人等名将,也因其北伐战争中的英勇表现而赢得蒋介石的青睐。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面对的是训练有素的日军。相比之下,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战斗素质差很多。上战场后,很多人当场殉难,根本没有机会做出贡献。
而且黄埔军校刚成立的时候,孙中山当时还活着,他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因此,他以其强烈的个人魅力,也吸引了当时许多有才华的中国年轻人。
可以说这些青年才俊在当时都不是有志青年,但都是为了改变中国现状考上黄埔军校的,所以他的素质普通而高。
最后,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和苏联合作的产物。以前招生也有大量党员,孙中山对他们很宽容,使得黄埔军校在国内成为一股清流。特别是国共两党都派出了大量的军政教官作为教官,这其实是黄埔军校在历次招生中能把学生变成平庸和神奇的重要原因。
到了后期,蒋介石对黄埔军校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把当时他最看重的军校校长一职交给了关。我可以想象这些学生会怎样发展。
事实上,黄埔军校的精英在前几个时期大量出现,但在后期很少出名。这也是时代的驱动,学生自己无法改变。
然而,黄埔军校在近代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