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毋庸置疑,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巨星级的人物。尽管过去和现在都有人骂他是流寇、但贫苦农民出身。当过驿卒的李自成,在接过高闯王的大旗后,最终打进北京城,逼死了明王朝的崇祯皇帝,建立大顺政权,也可以算得上是草根起家的革命领袖。
只是,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十分短命,在入主北京城之后,他很快被吴三桂的关宁兵和多尔衮的满蒙汉八旗兵所败,并在一年后再败于湖北武昌,最终在九宫山被乡勇所杀。那么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得如此之快呢?
一、没有明确的核心政治目标。但凡朝代更替,都必须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就必须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和取代体系,李自成从始至终都缺乏这种政治目标和体系。明末大起义,始于陕西继而席卷全国,而起义的根源,也不是那里的官吏有多腐败,而是遭遇天灾造成饥荒,人们整天饿肚子,只能铤而走险。全是苦兄弟组建的义军,从一开始就定下规矩,不向穷苦百姓征粮征征饷,只攻打富户和官府,这就让义军和百姓站到了一条战线上。
也正是这条规矩,让义军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不管被打得有多惨,只要到农民中去,就能组织起庞大的队伍东山再起。但是无论是高闯王还是后来的李自成,起义的目的最初都不是以建立新生政权为政治目标,而是一路劫富济贫,满足于眼前利益。也就没有做好接管政权的体系准备,要知道治理国家和流窜攻城劫掠,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就导致大顺王朝建立后,不能很快形成流畅的治国体系,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起来,从而被各路势力轻松赶出北京。
二、流于表面不彻底的胜利。从崇祯13年李自成商洛突围,到崇祯17年进入北京,短短四年间,大顺军发展十分迅猛,其间除了三攻河南开封未获成功,并没有经历残酷的战争考验,沿路绝大多数明军由于粮饷不足,对明王朝离心离德,见了义军多主动投降,所以这就给人一种义军所向披靡的假象,同时也麻痹了李自成等将领的思想,一路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得狂妄自大意识在官兵中盛行。
这种骄傲情绪在进入北京后迅速转化为腐化,也为山海关失败后,一败再败打下了基础,和吴三桂的关宁兵作战时,李自成自己也承认,一路没遇到过如此能征善战的明王朝军队,至于满清的军队,那战斗力就更强了。遭到迎头痛击的义军没有了傲气,转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大量官兵有了畏战心理,这使得义军在后面的战斗更加锐气尽失。
三、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从陕西起事时,义军只是一路上攻城略地,打完就走,却没有考虑在相对富庶或是群众基础深厚的地区,建立根据地,以策应前方征战的部队,或是在失败后,也有足够的资本东山再起。由于没有大本营,李自成的义军无论是胜利时还是失败时,都没有退路,也没有可供补充的兵员和物资,这种状况,在进攻顺利时尚无大碍,而一旦遭遇失败或是陷于不利境地时,就是致命的,这也是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兵败如山倒”的根本原因。
当时,在李自成的大顺军进攻北京时,满清的多尔衮、范文程洪承畴、济尔哈朗在讨论是否出兵时,洪承畴认为李自成难成气候,他说:“李自成从攻破洛阳后,不断攻城,却没有对占领地设官管理,也不安抚百姓,令士民大失所望,完全是一派流寇作风,又怎么可能建功立业呢?”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时,高夫人感觉百姓的欢迎程度大不如前,马夫王长顺说,百姓看义军破城后并不固守,打了就走,不敢过分热情,担心官军回来报复。
而李自成则认为,守城就会分兵,义军兵力本不雄厚,分兵则不利于进攻,也不利于防守。从战术角度上看,李自成所言不虚。但从战略角度看,不设官理民并没有实际控制占领地,这样只为了补充粮饷的进攻又有什么意义呢?
没有稳定的根据地,胜利的时候,义军的粮草要么取之于敌,要么从占领地百姓手中获得,一旦失利,那退无可退,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军队极容易溃败,这也是武昌兵败李自成身死后,义军土崩瓦解的主要原因。缺少战略规划和政治目标,导致李自成对于如何建立政权没有方向,从这方面看,他连洪秀全都比不上,虽然洪秀全看上去神神叨叨,并不符合时代潮流,但至少他有个建国的完整系统,这也是太平天国能存活14年,而大顺政权不到1年的原因之一。(参考资料:《李自成传》等)
李自成是明朝人。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