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刘邦,你更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个?为什么呢?
秦朝末年的楚汉争霸,是我国历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时期,这一时期,刘邦、项羽各显神通,凭借自身以及帐下臣子们的智谋、武勇争夺天下。最终,善于用人的刘邦击败了刚愎自用的项羽,夺得了最终的胜利,并让汉朝成为了秦之后的又一个统一政权。那么,为什么后世有些人更喜欢项羽,而不是"胜利者"刘邦呢?
首先,笔者认为,一个人面对甲、乙两个选项时,更喜欢乙的原因可能单纯是因为更讨厌甲。所以,后人更喜欢项羽,而不是笑到了最后的刘邦,一大原因或许便是对刘邦的厌恶。刘邦起于布衣,最终却能统一天下,按理说是颇为难得的,然而,他的作风、能力、性格等个人条件,都饱受后人的诟病。
首先,他为人轻浮,在人生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所事事。直到正式起兵前,他已经四十七岁,却只是当上了秦国地位最低的官吏亭长。据《史记》记载,刘邦为人"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可见,如果不是后来起兵并当上皇帝,刘邦的一生或许可以用"泼皮无赖"来概括,这显然是不讨喜的。
其次,刘邦本人文不成、武不就,连韩信都说他是:"陛下不过能将十万。"既没有出众的才华,也没有过人的胆识,刘邦能够全取天下,一方面是靠着麾下众多贤臣良将的辅佐,一方面也是因为项羽不愿听从谋士之言,且不愿逃回江东再做图谋。总之,刘邦这样的人最终能够取得天下,这让许多人为项羽感到可惜。
其次,项羽个人十分具有魅力,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毕竟,项羽尽管也有一些缺点,但比起刘邦,项羽就要好太多了,他祖上是楚国名将项燕,自身也从小就展现出了不凡的气质、能力。项羽小时侯曾经先后学习写字、练剑,但他发出豪言道:"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可见,他从小就有着远大的志向。长大一些后,项羽"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当真是威猛无双。
二者进行对比后,就连刘邦的大臣都评价道:"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以奇计著称的陈平直截了当地夸赞项羽"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总之,出身贵族的项羽待人礼貌,而出身贫寒的刘邦则更加随意,甚至有"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的低俗举动,这当然招致了一些厌恶。
其次,世人普遍有着同情失败者的心理,何况项羽输的很"冤"。弱者、失败者,自古至今都很容易受到人们的同情,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和刘邦相比,项羽的能力似乎更加出色,也更加配得上最后的胜利。比如著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便曾经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
至于为何说项羽输得很冤,晋朝人段灼解释道:"秦失其鹿,豪杰竞逐,项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韩生,而范增之谋不用。假令羽既距项伯之邪说,斩沛公于鸿门,都咸阳以号令诸侯,则天下无敌矣。"在他看来,项羽本已经成为了诸侯之首,但因为不听从韩生、范增两位谋士的建议而招致了失败。
项羽在关中分封各诸侯后,韩生曾经劝告项羽就在关中监督,好统领四方,然而,项羽却认为,一方面,秦国的宫室已经被自己焚毁得七七八八,难以再用,另一方面,"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于是,项羽便定都在了自己故乡附近的彭城,过于偏东的首都不利于项羽对其他诸侯的监督,也使得刘邦趁机夺取了西部大片区域。
此外,项羽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更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因素。早在项羽入关后,范增便精心设计了鸿门宴,准备将刘邦尽早除掉,然而,宴席上项羽却迟迟不愿下令,最后导致刘邦逃跑,并逐渐发展成为了消灭项羽的强大势力。可见,如果项羽早听从韩生、范增的建议,那么以他的能力,是不会让刘备坐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