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革命后,英国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历史意义?
公元1688年,英国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集团联起手来,将意在恢复英国天主教势力的英王詹姆斯二世推下了王座。为了防止君主权力过大从而影响到国家的正常发展,英国人选择让能够接受自身提出的条件的尼德兰执政威廉前来做英国的国王,是为威廉三世。
次年,威廉三世与英国人签订了以限制王权行使为核心的《权利法案》。自此,君主立宪制正式在英国建立了起来。这一事件,就是所谓的光荣革命。
那么这一一直被英国人视为骄傲的事件,在英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呢?又对英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呢?
威廉三世承诺将遵循《权力法案》的规定
使英国人更加偏向改革,对革命则十分抗拒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白光荣革命为什么被称之为光荣革命。实际上光荣革命可以简单概括成一场政变运动,只是因为政变过程中并未发生流血事件就达到了最终的目的,因此该事件才获得了这样的一个名词。
通常情况下,政变很难取得最终的胜利。即便取得了胜利,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在这一过程中,因武装冲突而发生的流血事件是很难避免的。但在光荣革命中,不仅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国王之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也没有出现小规模的流血事件。而这,也正是英国人将光荣革命事件引以为傲的关键点所在。
结合英国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英国国内的现状来看,即便新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集团选择以武装反抗的方式推翻英王的封建专制统治,也是有极大概率获得成功的。但这两大既得利益集团却并未如此选择,这正是因为英国人的民族特性中存在着妥协性。
在能够通过妥协达成最终目的的情况下,英国人很少会选择与激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或矛盾,这与海峡对岸的法国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光荣革命获得了胜利后,这种妥协性思维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进一步加深了,为后来大英帝国走向衰落埋下了伏笔。
玛丽和威廉共同加冕为英王
资产阶级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环境公元1685年继位的英王詹姆斯二世意在恢复英国内部天主教的地位,无疑是光荣革命爆发的导火索。当时英国上下皆反对国王恢复天主教地位的决议,并且尝试着以议会的权威来压制国王的一意孤行,但却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因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集团才会联起手来共同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的陈晨硕士在《从1688年光荣革命看"英国式"政治冲突的解决》一文中还曾提到了以下内容:
新国王在复辟专制王权方面更是有过之无不及。他即位后不久,就开始大批释放被囚禁的天主教徒,无视议会批准税收的特权,不等召开议会就下令征税。这激起部分人士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被驱逐下王位的詹姆斯二世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信息,即光荣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虽然是詹姆斯二世意图恢复天主教的地位,但实际上却是为了重新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詹姆斯二世固然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从他继位后所施展的种种手段来看,他只不过是借助宗教信仰不同的理由来清除异己,从而尝试着重新将王权集中在自己手中而已。
对于新兴的资产阶级来说,君主专制制度的卷土重来并不会给自身发展带来积极作用,反而会使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处处受限,为此才选择与新贵族联手推翻王权。在君主立宪制正式建立起来之后,资产阶级才真正拥有了活动的空间,从而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为詹姆斯二世提供庇护的法王路易十四
使英国社会得以平稳过渡毋庸置疑的是,在面对旧的制度、已经被历史所抛弃的旧内容时,革命是解决各种无法调和矛盾的上佳之选。改革不仅能够彻底根除旧的内容,也能够为新生的、更加贴合当前现状的新制度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革命往往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当然,这种负面影响并不是革命本身所带来的。如果英国封建统治者选择与其他阶级玉石俱焚,那么英国的社会秩序必然会走向混乱。一旦战争随之爆发,英国的经济基础也会随之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这便将拖累英国发展的节奏。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徽样
光荣革命事件的发生,让英国避免了一场较为激烈的阶级内战,使英国社会获得了从封建君主专制平稳过渡到君主立宪制的良好机遇。由于在光荣革命事件发生时激烈对抗的两个群体并未采取武装力量的对抗,因此英国的经济基础并未受到任何破坏。
与此同时,光荣革命"未流血"的特性,也使英国避免了因陷入内乱时会被其他国家所侵略的概率。即便其他仍处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西欧诸国君主想要干涉,也无法达成其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