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早期从未有过带兵经验,为何可以战无不胜呢?
开元十九年(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立武庙,以姜子牙为主祭,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在姜太公的左侧,第二位便是汉淮阴侯韩信。在我国的军事史上,韩信是名将第一梯队中的顶级存在,被后世誉为“兵家四圣”之一的“兵仙”。
韩信的一生将战争打成了后世兵家追捧的艺术,而真正能做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却少之又少。但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将韩信推上神坛,让后世心甘情愿尊他为“兵仙”的原因,是他从未有过实战经验却能做到百战百胜。
为什么说韩信没有实战经验,我们先来看看韩信登台拜将之前是一个怎样的人。
秦末农民起义还未爆发时,年轻的韩信并不参加劳动,整日游手好闲的他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只能厚着脸皮去一位欣赏他的亭长家里蹭饭。韩信每到饭点必准时到达,吃了几个月之后亭长夫人终于不耐烦了,便提前开饭。韩信一来见没饭吃,只能灰溜溜地离开。
为了填饱肚子,韩信只得去河边钓鱼,若不是洗衣服的老大娘可怜他给他饭吃,没准他早就饿死了。人贱被人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韩信被屠夫当街羞辱,受了著名的“胯下之辱”。
毫不夸张地说,早期的韩信就是一个“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混子。项梁、项羽叔侄起义之后,韩信为了混口饭吃当了兵。但是在项羽手下,韩信“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所谓“执戟郎中”说得好听点是个“御前带刀侍卫”,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个保镖。要知道力能扛鼎的楚霸王是那个时代的万人敌,给他做保镖,不就是个摆设?
自觉无出头之日的韩信便跳槽跟随了汉王刘邦,但也没有被人发现特别之处。直到萧何的出现,才发现了韩信的才能,并且全力向刘邦举荐韩信当大将军。萧何对刘邦说道:“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刘邦听了萧何的,特地为韩信筑拜将台,当着所有将士的面宣布大将军的人选。当时刘邦首先的大将,无论是周勃、樊哙还是曹参,都以为大将军是自己的囊中之物。“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但是等到最后韩信拜大将军时,“一军皆惊”。
众将士惊的是什么?是韩信这位从未有过实战经验的人,居然值得汉王亲自登台拜将,这位“空降”的大将军自然也让几位老将不服。
但是韩信一当上大将军,就用战绩让众将刮目相看,一出手便是流传千古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得秦末名将、雍王章邯措手不及,三秦也在短时间内被韩信打崩。之后韩信又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韩信的军事成就是没有争议的,放眼上下几千年的战争史,能够与韩信相媲美的名将也就那么几个。而且那些名将基本上都是从基层凭借军功一步步升上来的,比如白起、刘裕、岳飞。他们都是通过不断的作战,慢慢积累的实战经验。但是韩信不同,他在当大将军之前,最高的官职只是一个管理粮草后勤的治粟都尉。所以说韩信拜将之前,是几乎没有任何带兵经验的,至少史书中尚未找到相关记载。
那么韩信是凭借什么战无不胜的呢?答案是前人经验。
兵圣孙武留下的《孙子兵法》,是历代兵家的“圣经”,至今仍被人所学习。在战国以及秦末时期,前人实践了无数的作战方式,这些都是韩信可以借鉴的例子。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和项羽的“破釜沉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将前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打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的,韩信并不是第一人,但却是做得最好的一人。在韩信之前不到一百年,赵括也曾是赵王器重的将领,结果长平一战赵国直接被打崩盘了。正是因为能将理论灵活用于实践,才成就了韩信的百战百胜,赢得了“兵仙”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