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奇才蔡邕是因为“哭董卓”才惨遭王允诛杀吗?

 我来答
南国途千里
2020-10-08 · 一个不答题就难受的强迫症患者
南国途千里
采纳数:177 获赞数:435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蔡邕是东汉末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也是千古才女蔡文姬之父,关于蔡邕之死,《三国演义》的描述和《后汉书》的记载略有不同,但都明确提到蔡邕是因董卓而死的。

《三国演义》第九回中,王允和吕布合谋杀死董卓后,王允大犒军士,召集众官,酌酒称庆,突然传来一个不和谐的小插曲:

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 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 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

但这段小插曲在《后汉书》中,却并不是这样: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后汉书》并未提及蔡邕伏董卓尸而大哭,只是说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时,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脸色表情可见感伤,但并无“哭”字。

接下来王允杀蔡邕的描述,《后汉书》和《三国演义》基本一致,《后汉书》更为简洁:

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而《三国演义》则更详细描写了王允和蔡邕的对话,当时王允顿时倍感不爽,他当场大发脾气:

允叱曰:“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

而蔡邕也甘愿伏罪,他解释了“哭”董卓的原因:

“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 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 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此处蔡邕请求留下性命来续修成汉史,接下来太尉马日磾(此处《三国演义》写成“太傅”有误)也为蔡邕向王允求情:

“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大意是蔡邕蔡伯喈是旷世逸才,对汉朝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汉史,修成一代典籍。况且他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

不过王允显然没有容人之量,他拒绝马日磾说:

“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王允杀蔡邕的理由非常牵强,他居然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是谤书,又认为如果留下蔡邕在幼主身边写文章,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会令我们这些大臣蒙受毁谤议论。

《后汉书》关于蔡邕最后被杀死的描述是:“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而《三国演义》则说:“当下王允不听马日磾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其中《后汉书》王允有后悔之意,《三国演义》则无提及。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