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后,豪格为何会同意让死敌多尔衮当摄政王呢?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猝死,因为没有定下皇位继承人,所以造成了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争夺皇位,最后自然是两败俱伤,谁也没有登上皇位,折中之下是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这段历史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但皇位争夺战结束以后,有一个细节比较耐人寻味,那便是多尔衮虽然没有成为皇帝,但也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从此开始大权独揽。
而豪格却是原地踏步,没有成为摄政王,也没有阻止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就这样看着大敌一步步强大。
豪格为什么不争不抢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其实从满洲统治阶级立福临为皇帝那一刻起,豪格就是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及其其他势力的一个弃子了,没有了这些支持,他其实是没资格当摄政王的,更没有资格阻止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的。
大家可以看看清史稿的记载: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储嗣未定。和硕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羣臣定议,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
这段记载透露出两个消息:一是福临的继位虽然是豪格与多尔衮妥协之下的结果,但更是意味着以忠于皇太极的势力,是开始支持福临,不再支持豪格了。二是不只是多尔衮成为摄政王辅政,还有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成为摄政王。
大家想想,豪格为什么可以跟多尔衮抗衡争夺皇位呢?
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因为他是皇太极的长子,所以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势力会忠于他,所以掌握两红旗礼亲王代善和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会支持他。
等到确定皇九子福临继位,这些忠于和支持皇太极的势力,自然是将重心转移到福临身上,说句不好听的,豪格已经被放弃,已经是孤家寡人了。
这时候豪格只有自己掌握的正蓝旗,自然无法与拥有两白旗及其其他大臣支持的多尔衮抗衡的。
而且多尔衮是见势不妙,马上改变策略,与济尔哈朗商议以后,提出拥戴皇九子为帝的,两个人可谓是拥有拥立之功;福临当时尚且年幼,并没有理政能力,所以封这二人为摄政王,也是名正言顺的。
因此豪格自然是眼睁睁的看着多尔衮成为摄政王,自己则是原地踏步。
当然还有关键在于郑亲王济尔哈朗,大家可以看看同时被封为摄政王的还有郑亲王济尔哈朗,而济尔哈朗是支持皇太极子嗣继位的,说白了他属于是忠于皇太极势力的一方。
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也是一种平衡之术,用以牵制多尔衮,免得多尔衮一个人大权独揽,所以豪格自然更没有必要去反对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了。
当然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虽然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但很明显前者是远远不如后者的,最起码就政治上而言是如此这般的。
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以后,开始各个击破,先以谋逆的罪名将代善的孙子阿达礼处死,理由是阿达礼参与了拥立多尔衮为帝的阴谋,重要的是借此机会夺取了由代善掌握的两红旗。
然后多尔衮又借口豪格曾诬陷自己有称帝的野心,将其亲王的爵位革去,再趁机将两黄旗也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随着多尔衮力排众议率领清军入关以后,可谓是大清入关的第一功臣,开始权势滔天起来,因此从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是真正的大权独揽;清庭大小臣工的奏折都要交给他批阅,还将顺治帝的玉玺置于自己的王府之中,以便于处理政务。
顺治五年,多尔衮更进一步,找了一个对豪格谋逆行为知情不报的理由,将济尔哈朗贬为郡王,虽然后来复为亲王爵位,但济尔哈朗被派往外出征战,很明显的被排挤出权力中心。
而肃亲王豪格则是被多尔衮下狱,不久莫名其妙的身亡,豪格死后,福晋被多尔衮所纳。
同年66岁德高望重的代善也老病而死。
多尔衮就这样一步步权势滔天,所以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反倒是显得默默无名,因此存在感特别低。
所以今天大家提起清初摄政王之时,很多人只知道多尔衮,却下意识忽略了济尔哈朗。而济尔哈朗身为支持福临这方的摄政王,本是牵制多尔衮,平衡朝局的,更是豪格不反对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的原因之一,结果因为政治能力远逊于多尔衮,所以被人忽略了他的存在感,忽略了豪格不反对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的原因之一。
当然最后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豪格是典型的有勇无谋,并没有什么政治能力,所以当时并没有反对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不然也不会落得一个被多尔衮下狱诬陷至死,妻子还被多尔衮所抢的凄凉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