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指的是哪十个人?
10、李斯
李斯,战国末期的著名谋士,他的主要成就是辅佐秦始皇嬴政平定六国。李斯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身世,学成之后他决定去秦国打拼。李斯开始默默无闻,后来通过吕不韦接触到了秦王。并对秦王提出了“灭六国,平天下”的宏伟蓝图,因而得到秦王的赏识。
辅佐嬴政时,李斯根据自己对天下局势的分析,提出了吞并六国的顺序和时间,被秦始皇采纳。秦始皇统一七国后,李斯还参与了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秦始皇驾崩后,李斯跟赵高合谋,私自改立胡亥为帝。赵高对李斯非常忌惮,找机会在胡亥面前说了李斯不少坏话,最后李斯被处斩。
9、陈平
陈平,西汉时期刘邦的心腹谋士,在史记中被称为“陈丞相”。秦二世时,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风起云涌。陈平自幼苦读,决定出山闯荡天下。他先追随了陈胜,后来又跟随过项羽,但都得不到重用,最后才投靠了刘邦。
在楚汉之争中,项羽一度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刘邦无论怎么突围,都冲不出去,被项羽围困了一年之久。束手无策之际,陈平给刘邦献了离间计,挑拨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项羽果然中了陈平的计谋,赶走了范增。范增不久后就被气死了,而楚汉之争的天平也就偏向了刘邦。如果没有陈平用计谋除掉了范增,那楚汉之争的结局还不好说。
8、荀彧
荀彧,曹魏第一谋士,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头号功臣。刘备无诸葛,无以白手起家;曹操无荀彧,亦不复为北方之雄。个人认为,荀彧的谋略和才华并不比诸葛亮差多少,只是曹操麾下一流谋士很多,不像蜀汉全靠诸葛亮一个人撑着。
荀彧出身名门,少年时便被人赞为“有王佐之才”,他开始追随的是“四世三公”的袁绍。不久后他便看出袁绍不是雄主,就投靠了当时一无所有的曹操。正是荀彧,一步步辅佐曹操从弱小变为雄霸天下的乱世枭雄。虽然荀彧比曹操小七岁,但曹操却将他视为师长,敬重有加。曹操一生中所有的重大谋略,或多或少都有荀彧的智慧在里面。曹操曾说:“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7、商鞅
商鞅,秦国前期的重要谋士,他推行的商鞅变法大大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为秦国一统七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战国前期,秦国根本算不上强国,士卒的战斗力也不行。在阴晋之战中,由于秦军疏于训练,装备简陋,50万秦军被吴起率领的5万“魏武卒”打得大败。自此秦国意识到自己还不足以问鼎中原,于是开始了“商鞅变法”。
商鞅推行的“军功爵制”却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让秦军成为了一支“虎狼之师”。但后来商鞅触怒了秦惠文王,被处死。
6、赵普
赵普,也许大家对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他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宋朝的宰相、太师、太子少保。赵普是赵匡胤的心腹谋士,一步步辅佐赵匡胤开创了宋朝大业,他的战略目光和战略规划,都是一流水平。
赵普是陈桥兵变的主要谋划者,之后在赵匡胤平定天下诸侯,建立宋朝的过程中,赵普多次帮助赵匡胤取得胜利。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想削弱各位武将的势力,但又不想采取严酷的手段。于是赵普给赵匡胤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办法,算是比较平和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5、诸葛亮
诸葛亮,蜀汉丞相,刘备的心腹谋士。诸葛亮算是一位天纵奇才,他未出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给刘备提出了先占据荆州再夺取西川的战略规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这份战略规划对当时一穷二白的刘备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可是诸葛亮硬是一步步辅佐刘备实现了这个规划。
刘备死后,蜀汉大权掌握在诸葛亮手里,可诸葛亮从无二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千古贤相。在此说一句,司马懿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后期对阵时,司马懿手中有五倍于诸葛亮的兵力,十倍于诸葛亮的粮草,可一直被诸葛亮压着打,很少敢主动进攻。
4、刘伯温
刘伯温,明朝的著名谋略家,朱元璋的心腹谋士。世人一般喜欢拿刘伯温和诸葛亮相对比,因为他们二人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奇门八卦,精于兵法韬略。民间一般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样的说法。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这两个最大的竞争对手,为开创明朝奠定了基础。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刘伯温又展示了他的定国安邦之能。因为刘伯温铁面无私,得罪了不少人,他后来便辞官回乡,归隐田园。
3、张良
张良,汉高祖刘邦的头号谋士,是刘邦开创四百年汉朝的重要功臣。别看张良只是一介书生,他年轻时也做过血性十足的事。秦灭韩后,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可惜因为情报失误,打中了秦始皇的副车。因此张良浪迹天涯,四处躲藏。
楚汉之争时,张良跟随刘邦东征西讨。刘邦所有的战略规划基本上全是张良一手制定的,没有张良,刘邦打不赢项羽。刘邦称赞张良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2、管仲
管仲,春秋时期齐桓公的重要谋士,被后世称为“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管仲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生活在距今两千七百多年前,在那个时代,管仲的思想是非常超前的,他大力发展商业,促进了齐国的繁荣。
齐桓公即位后,鲍叔牙推荐管仲出任宰相。齐桓公见到管仲后,两人交谈了三天三夜,齐桓公非常佩服管仲的学识,拜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迅速崛起,鲁、宋、陈、蔡、卫、谭等国先后向齐国称臣,齐国一跃成为真正的春秋霸主。
1、姜子牙
大家对姜子牙的印象应该都是来自于《封神演义》,但他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姜子牙本名姜尚,也叫吕尚。姜子牙是周武王伐商的首席智囊,他辅佐周武王开创了八百年的周朝。在我国古代,姜子牙的地位非常之高,他被称为是“兵家鼻祖”,儒家、法家、兵家、墨家、纵横等诸子百家都争先恐后的追捧姜子牙为本家人物,他被尊为“百家宗师”。所以说,十大谋士中姜子牙位列第一位是最没有争议的。
姜子牙最大的功绩就是兴周伐商,帮助周武王姬发推翻了商纣。周朝建立后,姜子牙又帮助周武王治理天下,兴国安邦。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也不易回答的。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都有其局限性,所以每个人的贡献也是有大有小,其本身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有许多人也是试图将他们排个序,但这种排法也都为个人观点,因为每个基于对历史了解的深度,其划分也是带有片面性的。在此笔者不妨也根据个人的理解,挑选十个,以供大家参考,是否赞同,还请讨论,或可讲自己的看法。
第一名:开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无论谁排,可能都会将姜子牙放在首位的,而原因,大多是以小说、传记、或者神话传说,因为姜子牙在民族被传的是神乎其神了,什么“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等,全都上了,如此你说还有谁会比得上呢?
其实,如果从正史来看,姜子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神,他的能耐还是有限的,因为他是凡人,确实不是神仙。而笔者在此要将他放在第一位,并不在于他的谋略有多高,主要是因为他帮助周武王推翻商纣而建立了周朝,不管周有多乱,但其寿命是后世王朝所不能比的,这便是他的成就。因此,史书或古代名家说起他,总是称“开周八百年之姜子牙”。而且,他是被公认了的中国古代军事家,号称“兵圣”。所以,将他放在首位,大约也是民心所向的,可能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的。
第二名:立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张良为“初汉三杰”之首,这却不是空穴来风,那叫一个实实在在。“运筹于帷幄之中”说的便是张良,而“决胜于千里之外”道的是韩信了。
张良和姜子牙一样,都是“谋国”之臣,汉朝历东汉和西汉,前后共历四百余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继周之后的第二高寿王朝,而这个功劳,是被史家记在了张良的功劳簿上的。张良是一位战略家,刘邦取天下基本是遵循了他的战略构想,对其是言听计从。关于张良的事迹,老夫子在《史记》中专门立传,民间传说也是比较多的。如果只从影响,其位居第二是比较合适,但从个人的才干,我以为应在姜子牙之上。
第三名:神机军师刘伯温
刘伯温是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的,而对于中原士子,朱元璋驱逐蒙元,收复“燕云十六州”,这者大快人心之事,如此你说刘伯温的功劳大不大。刘伯温在民间也是传神了的人物,是近乎人、妖、神之间,他还写了一个《卖烧饼歌》,为古代预言之奇书。
刘伯温之才在于军事,主要是对朱元璋的军事战略有很大的影响和指导性质。早在刘伯温出山之前,他也是训练乡勇,抵抗过朱元璋的红巾军,而且很有成效。但从其政治战略的高度,其实他对于朱元璋的贡献还是要小于另外一个,这个人叫朱升,他给朱元璋提了一个“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取天下就是按照这个战略思想去做的,而那些急于称王的如陈友谅、张士诚等,最后不是被朱元璋灭了,就是被元朝给消灭了。
第四名:“汉奸”范文程
笔者在此将范文程上榜、甚至放在了第四位,可能要引起“公愤”的。但是,我们评价历史、评价历史人物,是要将“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历史的局限性抛开的,否则就不公正了。
范文程是早期就投靠了满清的,此人在史书中留下的不多,但还是能看到他对于满清王朝的建立,还是立了大功的,他也是所谓的“谋国”之谋士了。此人早期对于清朝的建立和将来的统一奠定基础,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尤其善于审时度势,当年李自成进入北京而明亡,就是他力主皇太极入关夺天下的。那时满清也只有二十多万作战部队,而明朝尚有半壁江山,且汉人都是反满的。可想而知,皇太极下这个决心有多难。但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第五名:“三分天下”诸葛亮
诸葛亮也是在民间被神化了的,而民间传说及小说演义中,皆首推其军事才能,往往能“料事如神”,一部《三国演义》已经深入人心,如要对其形象进行改变,比登天还难。其实其军事才能远不及其政治才能,正史中可见,其军事上基本都是勉力为之,而在国家的治理上却是非常高明的,被誉为“一代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谋士,其“隆中对”足以千古留名,主要成就便是三分天下,他为刘备谋得了其一。
第五名:“圣人”管仲
孙子曰:“管子,圣人也。”管仲是被也圣人第一个(能见书面记载的仅此)称为圣人的古代先贤,他治国的理念非常先进,有许多举措与现代的有些做法都非常相近,这在古代先贤中实属罕见,被后世赞为“千古一相”。如果作为谋士,管仲最大的成就,就是帮助齐桓公夺得了“春秋五霸”,而齐桓公乃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在整个过程中,和其他四霸相比,管仲时代的齐国还是很少打仗的,基本都是“兵不血刃”地打赢战争。
第六名:“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赵普
赵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是北宋居宰相之位时间最长的人,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他说的。他为宋太祖赵匡胤导演了“陈桥兵变 ”,建立了宋朝;还为赵匡胤制定了“由南向北 ”、“先易后难 ”的战略构思。当然,他的这个战略构思,错过了收复“燕云十六州 ”的最佳时机。
第七名:陶朱公范蠡
范蠡本楚人,因不满楚国政治而投奔越国。“韬光养晦 ”大概就是他发明的吧(个人臆猜),因为他才有了越王色践的“卧薪尝胆 ”,才让越王勾践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 ”的神话。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即隐退,居据说是经商了,而且富甲天下,成了后世传说中的“商圣 ”。
第八名:远交近攻之范睢
范睢本为魏人,因不得志且为人陷害,被魏相魏齐鞭苔几乎致死,后在秦使的帮助下逃到了秦国,为秦昭王赏识为相。其最大的贡献是收取太后之权,为秦昭王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为秦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九名:永嘉南渡之王导
永嘉元年(307年)八王之乱后,王导建议司马睿南渡,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 政策稳定政权,他藉由当地名士顾荣、贺偱为引,进而获得吴姓世族的拥护。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东晋得以偏安。由于王导的建议,让晋之司马政权又多活了一百多年。
第十名:纵横家张仪、苏秦
这里为何要将张仪、苏秦并列为第十名呢?因为他们都是战国后期著名的纵横家、舌辩之士,是靠一张嘴吃饭的,若是和前面相比,也实在算不上一个正经的谋士了。但是,张仪之合纵、苏秦之连横,虽靠其三寸不烂之舌而成,但也是有其谋略的一面,是因为他们也看到了当时的“势”。
后记
笔者这种排序可能许多朋友并不赞成,但我认为是合理的。在笔者看来,上等谋士“谋势”,成不世之功;下等谋士“谋事”,逞一时之快。姜子牙、张良、刘伯温、范文程能排前四,皆因他们为“谋势”之士,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而诸葛亮虽才华出众,毕竟只谋一隅,眼光未免小了些。赵普为第六,皆因个人之看法,毕竟宋朝是有缺陷的,他的战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影响了“燕云”之地的收复;管仲排第五,那是因为他太优秀、太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