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有哪些?
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一个可用来进行生命活动维持稳态等等作用的一个环境,不是望文生义的“人体内部的细胞外部的空间”。
血浆是血细胞的内环境,也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组织液是其它大部分细胞的内环境。
人体内的液体在体内所占的份量约为体重的60%。体液依据其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占人体体重的20%左右,它的1/4存在于血内,即血浆;另外的3/4存在于组织间隙,即组织液。
内环境物质交换:
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是不与血浆直接接触的,因此,这些细胞与毛细血管中的血浆不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但是,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一层细胞膜,于是水分和一切可以通过细胞膜的物质,就在这两部分体液之间进行交换。
细胞所需要的氧气等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组织液。由于组织液不断地形成,以及组织液不断地回流入血液,因此为细胞不断地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废物。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就是这样进行物质交换的。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一方面与人体各个部分的组织液交换;另一方面与肺、肾脏、和胃、肠等器官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023-05-31 广告
内环境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淋巴银子、神经递质、极速、CO、尿素等。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存在于内环境的分子、离子等都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稳态是指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血浆中酸碱缓冲对(H2C03/NaHC03等)对进入血浆的酸碱物质进行调节,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免疫调节清除病原体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学说:
一、人体有细胞与体液
Rudolf Virchow(1821-1902)创建了"微观病理学"。他认为研究疾病,需要看到细胞水平的变化,焦点在细胞。另外一个学派,以Carl von Rotinsky(1804-1878)为代表。他研究"体液病理学",焦点在体液。
Carl von Rotinsky认为"体液"是体内的运行系统,实质是血液的微循环。如果微循环发生紊乱,细胞将受到损害,从而导致人体患病。
二、"内环境"学说
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经过深入探索,全面阐述了他的观点。陆地上的动物有两种环境:一种是外环境,例如大陆气候的炎热、寒冷或者干旱等;另一种是内环境,呈液体状态。
这种液体包含着营养物质及其他化学分子,浸浴着所有的组织细胞间隙(cell space),防止细胞直接暴露在陆地的干燥环境之中。ECF是内环境的物质基础。他把内环境的形成,称之为"生命的智慧"。Bernard纠正了Carl von Rotinsky的偏见。
三、"内环境稳定"学说
Walter Bradford Cannon认为陆地上的生物不断受到外环境干扰,影响着内环境。因此,细胞与ECF之间必须不断地进行水与溶质的交换,通过有效的调节机制,把水、电解质、蛋白、葡萄糖、pH等控制在狭小的波动范围内,从而维护内环境稳定。
唯有内环境稳定,生物才能获得生命的独立性。Cannon发展了Bernard的理念。体液的组成与人体的内环境人可以几星期不进食,但不可以几天不喝水。除饮水以外,人类还在体内携带着一定容量的水,即总体水(total body water,TBW)。
以体重72 Kg成年男性为例,TBW约40 L,占体重的60%,脂肪组织含水10%,肌肉组织含水75%。根据Netter撰写的《人体生理学》,TBW有着不同的组成部分:
(1)ICF含25 L,占TBW的2/3;
(2)ECF含15 L,占TBW的1/3。
ECF又分2部分:
(1)间隙液(interstitial fluid,IF),是指细胞间隙(cell space)的液体,含12 L,占ECF的4/5。IF与细胞直接接触,电解质、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可以透过细胞膜彼此交换。确切地说,IF就是内环境(IF不包括脑脊液、关节滑膜液、胸膜液、腹膜液等)。
(2)血管内液(intravascular fluid,IVF)亦分两部分:没有血细胞的血浆,含3 L,占ECF的1/5;还有淋巴液。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人体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