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纛什么意思
大纛,读音为dà dào,指古代行军中或重要典礼上的大旗。
出处宋·欧阳修《昼锦堂记》:“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
《昼锦堂记》是欧阳修为曾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治理相州的丞相魏国公韩琦建的昼锦堂而写的记。
魏国公认为: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欧阳修赞誉他,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可称得上是国家重臣。
拓展:
大纛旗是桐乡大麻一带农村传统的地方民俗表演艺术,始于清道光时期,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据该镇麻溪村89岁老人沈永田回忆,大纛旗表演是祖上传下来的一种风俗,他年轻时也曾表演过,是同村比他大三四十岁的沈钟毛、沈庆寿等人传授的。古代军队里的大旗,与正方形帅字旗、长方形三军令旗一样都是表示元帅及大本营所在地的。长五尺、高三尺的三角旗。上下两边有齿牙边,分红黄绿白黑五色,齿牙边有与旗同色和不同色两种;旗心绣飞龙图案,旗边绣回纹或火焰纹,为军旅帅营旗帜。上有飘带,可作行进及列阵表演。
我国古代军队行军中或重要典礼上的大旗,用来标示元帅及大本营所在地。
出处是《昼锦堂记》:“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
译文是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
《相州昼锦堂记》是一篇记事散文。文章名为昼锦堂记,作者是欧阳修。主要写的是魏国公韩琦非凡的志向和功绩,赞扬了他“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远大理想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的丰功伟业。
文章先写了古往今来对官至将相、富贵还乡的看法,然后以苏秦(季子)、朱买臣为例,说明读书人穷困时,连庸人孺子都可以轻侮他,一旦他成了达官显贵,那些庸夫愚妇一而俯首请罪,一面懊悔嗟叹,而春风得意的一介之士则趾高气昂。这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衣锦还乡。
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内容充实,叙事简洁有法,议论精辟有力,章法曲折变化,语言自然流畅,很生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文风,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政治见解。
这篇文章作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