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送别》王勃翻译赏析是什么?

 我来答
蒙蒙的小灰
高能答主

2022-08-21 · 情感问题听我说,答疑解惑去忧愁
蒙蒙的小灰
采纳数:3872 获赞数:1077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唐代诗人王勃的诗作《秋江送别二首》译文鉴赏如下:

【译文】

  • 其一

早已是他乡之客,也不知要漂泊到何时,此时正值早秋七月,在江边小亭边送别友人,看着朦胧的月光随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动。

我面对滚滚流淌的江水感到时光在不断流逝,本已为人生中的经常离别而伤怀,现在又看到渡口的树荫下停着你即将离去的船只。

  • 其二

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列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

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

【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第一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王勃将陆与水相对,是其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

第一首诗写出了诗人客中送客时内心的伤感,表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感慨。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第一、二句叠用“早”“江”二字,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也有一种节奏紧凑的效果,和下面两句一比,节奏的变化就显出来了,而节奏由紧张变为舒缓,又正与送别是的怆然与别离后的惆怅相吻合。第三、四句说看到流逝不返的江水更增添了别离的伤感,更何况看到渡口的树林隐没了友人的舟船。宋人李鞴《乡思》中“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两句用的也是这种更进一层的写法。这里化用《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语句,显示了王勃擅长化用前人诗文的特点。

第二首诗同样写得非常深情。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真诚。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初唐四杰”传世之诗作,七言绝句很少。就这组诗看,作者对于七言绝句创作技巧的掌握显然还不够纯熟。 

吉林古籍出版社副编审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首句点明“秋”字,次句点“江”字,这两句写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早是”二字带有鲜明的主观感情色彩,突出对早秋到来的敏感。客居的忧思及种种离情别绪都暗含在其中。“早是”与“早秋”,“江亭”与“江流”,都在相同的位置(第一、六字)运用重字造成回环映带的韵致。第三句倒转一笔,回诉平日的伤别。第四句才说到今日的送别,把这次送别的忧伤更推进一层。作者的笔法的确很高明。


【出处】

《秋江送别二首》——王勃

【原文】

  • 其一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 其二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关键词注解】

  • 其一

  1. 早是:已是。早秋:秋天的第一个月,旧称孟秋,即阴历七月。

  2. 明月带江流:指月光随着江水流动。带,连带,随着。

  3. 逝川:这里指流逝的江水。

  4. 津:渡口。

  • 其二

  1. 俨:好像。

  2. 波澜:波涛。

【创作背景】

唐高宗乾封三年(668),王勃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出长安,后南下入蜀。根据组诗题中“秋江”及第二首诗中“他乡”字样,这组诗或作于王勃居蜀时期。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勤谨还温顺灬熊猫
高能答主

2022-08-17 · 认真答题,希望能帮到你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9万
采纳率:72%
帮助的人:281万
展开全部

秋江送别二首

王勃 〔唐代〕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已是他乡之客,也不知要漂泊到何时,此时正值早秋七月,在江边小亭边送别友人,看着朦胧的月光随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动。
我面对滚滚流淌的江水感到时光在不断流逝,本已为人生中的经常离别而伤怀,现在又看到渡口的树荫下停着你即将离去的船只。

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列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
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

注释
早是:已是。早秋:秋天的第一个月,旧称孟秋,即阴历七月。
明月带江流:指月光随着江水流动。带,连带,随着。
逝川:这里指流逝的江水。
津:渡口。
俨:好像。
波澜:波涛。


创作背景

  唐高宗乾封三年(公元668年),王勃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出长安,后南下入蜀。根据组诗题中“秋江”及第二首诗中“他乡”字样,这组诗或作于王勃居蜀时期。


赏析

  这两首诗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第一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王勃将陆与水相对,是其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

  第一首诗写出了诗人客中送客时内心的伤感,表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感慨。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第一、二句叠用“早”“江”二字,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也有一种节奏紧凑的效果,和下面两句一比,节奏的变化就显出来了,而节奏由紧张变为舒缓,又正与送别是的怆然与别离后的惆怅相吻合。第三、四句说看到流逝不返的江水更增添了别离的伤感,更何况看到渡口的树林隐没了友人的舟船。宋人李鞴《乡思》中“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两句用的也是这种更进一层的写法。这里化用《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语句,显示了王勃擅长化用前人诗文的特点。

  第二首诗同样写得非常深情。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真诚。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初唐四杰”传世之诗作,七言绝句很少。就这组诗看,作者对于七言绝句创作技巧的掌握显然还不够纯熟。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超级土豆虾
2022-08-12 · TA获得超过7146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8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2.9万
展开全部

秋江送别

【作者】王勃 【朝代】唐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翻译如下:

早已是他乡之客,也不知要漂泊到何时,此时正值早秋七月,在江边小亭边送别友人,看着朦胧的月光随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动。

我面对滚滚流淌的江水感到时光在不断流逝,本以为人生中的经常离别而伤怀,现在又看到渡口的树荫下停着你即将离去的船只。

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列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

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

关键词注释
早是:已是。早秋:秋天的第一个月,旧称孟秋,即阴历七月。
明月带江流:指月光随着江水流动。带,连带,随着。
逝川:这里指流逝的江水。
津:渡口。
俨:好像。
波澜:波涛。


赏析

这两首诗(前四句为其一,后四句为其二)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第一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王勃将陆与水相对,是其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

第一首诗写出了诗人客中送客时内心的伤感,表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感慨。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第一、二句叠用“早”“江”二字,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也有一种节奏紧凑的效果,和下面两句一比,节奏的变化就显出来了,而节奏由紧张变为舒缓,又正与送别是的怆然与别离后的惆怅相吻合。第三、四句说看到流逝不返的江水更增添了别离的伤感,更何况看到渡口的树林隐没了友人的舟船。

第二首诗同样写得非常深情。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真诚。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同时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写景诗、写水诗。


创作背景

唐高宗乾封三年(公元668年),王勃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出长安,后南下入蜀。根据组诗题中“秋江”及第二首诗中“他乡”字样,这组诗或作于王勃居蜀时期。


诗人介绍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梧桐树下尽相思

2022-08-24 · TA获得超过751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万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13万
展开全部

【《秋江送别二首》王勃全文翻译】:

其一

早已是他乡之客,也不知要漂泊到何时,此时正值早秋七月,在江边小亭边送别友人,看着朦胧的月光随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动。

我面对滚滚流淌的江水感到时光在不断流逝,本已为人生中的经常离别而伤怀,现在又看到渡口的树荫下停着你即将离去的船只。

其二

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列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

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


【《秋江送别二首》王勃赏析】:

这两首诗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第一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王勃将陆与水相对,是其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

第一首诗写出了诗人客中送客时内心的伤感,表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感慨。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第一、二句叠用“早”“江”二字,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也有一种节奏紧凑的效果,和下面两句一比,节奏的变化就显出来了,而节奏由紧张变为舒缓,又正与送别是的怆然与别离后的惆怅相吻合。第三、四句说看到流逝不返的江水更增添了别离的伤感,更何况看到渡口的树林隐没了友人的舟船。宋人李鞴《乡思》中“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两句用的也是这种更进一层的写法。这里化用《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语句,显示了王勃擅长化用前人诗文的特点。

第二首诗同样写得非常深情。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真诚。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初唐四杰”传世之诗作,七言绝句很少。就这组诗看,作者对于七言绝句创作技巧的掌握显然还不够纯熟。 


【作品原文】:

《秋江送别二首》

其一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其二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词句注释】:

  • 早是:已是。早秋:秋天的第一个月,旧称孟秋,即阴历七月。

  • 明月带江流:指月光随着江水流动。带,连带,随着。

  • 逝川:这里指流逝的江水。

  • 津:渡口。

  • 俨:好像。

  • 波澜:波涛。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创作背景】:

唐高宗乾封三年(668),王勃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出长安,后南下入蜀。根据组诗题中“秋江”及第二首诗中“他乡”字样,这组诗或作于王勃居蜀时期。


【表达主题】:

《秋江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这是两首送别诗,主要抒写的是客中送客的伤感,同时以江水、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这两首诗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往复的美,且都写得精巧矫饰,体现了宫廷诗风。


【名家点评】:

  • 吉林古籍出版社副编审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首句点明“秋”字,次句点“江”字,这两句写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早是”二字带有鲜明的主观感情色彩,突出对早秋到来的敏感。客居的忧思及种种离情别绪都暗含在其中。“早是”与“早秋”,“江亭”与“江流”,都在相同的位置(第一、六字)运用重字造成回环映带的韵致。第三句倒转一笔,回诉平日的伤别。第四句才说到今日的送别,把这次送别的忧伤更推进一层。作者的笔法的确很高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智驭未来
高能答主

2022-02-09 · 一个热爱教育和喜欢分享教育的宝妈
智驭未来
采纳数:689 获赞数:37999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秋江送别》的翻译和赏析是:

秋江送别

作者:王勃

原文: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译文:

早已是他乡之客,也不知要漂泊到何时,此时正值早秋七月,在江边小亭边送别友人,看着朦胧的月光随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动。

我面对滚滚流淌的江水感到时光在不断流逝,本已为人生中的经常离别而伤怀,现在又看到渡口的树荫下停着你即将离去的船只。

赏析:

《秋江送别》写出了诗人客中送客时内心的伤感,表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感慨。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

第一、二句叠用“早”“江”二字,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也有一种节奏紧凑的效果,和下面两句一比,节奏的变化就显出来了,而节奏由紧张变为舒缓,又正与送别是的怆然与别离后的惆怅相吻合。

创作技巧:

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因为乙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真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