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家家,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而自从有了“家”这个词,也就有了相应的漂泊,漂泊的终点却是找到自己心灵的乐土――回家。
遭遇离骚的屈原,在放逐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家――郢都。所以无论多少苦难,他都可以戴着高冠,佩着长剑,行吟着自己的“九歌”。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国破家亡之时,他便知道这个世界已没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他的家。
也难怪人说,“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想想有多少人经历这样的时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文人们或许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里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或者看到芜山野岭的数缕轻烟,又怎么能不忆起美好的家,涌出万般感慨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即使在平和安详的年代,对家的依恋也仍然是那么强烈。“我的家庭真美丽,幸福安详又健康,兄弟姐妹都和谐……”。《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海外的中国人对家的看法,就是四合院内,一家人欢乐地团聚在一起。《似水年华》里黄磊的家也就是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底韵与齐爷爷那里的书的味道。
我们这个年龄对家有着更加不同的见解: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布置,自己生活;谁与我远远漫步云端,在靠近太阳的地方住下,能掩耳不听那俗世的喧嚣,要一种干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叛逆的孩子就是这样想的,乖孩子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将以前的家和未来的家放在一起。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简而言之,它也是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亲人,我的家。
文二
回家
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在匆匆赶路,此刻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地――家。
出门在外,家是“蝴蝶梦中家万里”的那份思念,归家途中,家是恨不得“千里庭缩”的那种急迫;久别归来,家是“审容膝之易安”的那种舒适。
无论身在何处,与家的距离都近在咫尺。因为家是慈母手中的线。在你临行之前已密密地缝在身上。不管离家多远。家的感觉总是那么温暖,那充满着母亲的叮嘱父亲的关切,永远不会忘记。
归心似箭,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其实归心何止似箭,恨不得自己变成一束光,千里之遥转瞬即至,越要到家的时候,这种感觉越强烈,直到踏进家门才会慢慢褪去。
那首经典的萨克斯曲《回家》不知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它的产生正是由于作家深夜回家时发现母亲还坐在沙发上等他归来,真情涌动于是写成了这经典之作。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听《回家》,你会强烈地感到家的温暖以及家中亲人的牵挂,思乡之情从心底慢慢升越,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驱使着你赶回家,这便是它的神奇所在,也是家的神奇所在。
耳边似乎想起李后主国破家亡后的感叹:“千里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也只能“梦里不知客”,无家可归或者有家而不能回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正因为有了“人家”,上面的一系列景物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家是心之所至,心在哪,哪便是家。有了家才有了一切。家是生活之源泉,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便是家。
离家、想家、回家,人们经常重复着这件事。但却没有一个人觉得枯燥。不管我们离家多远,对家的那份牵挂都会把我们带回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悠扬的萨克斯再度想起时,我不禁自问:“何时回家?”
文三
家的感觉
我们的民族真是一个感情的民族,何为家?且看“家”这个字,房子下面有豕,即猪,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一家人和和气气的住在一栋房子里,还养着满圈的肥猪,好一派温馨的“农家乐”。中国人该是最安土重迁的吧,因为有家,能遮蔽一切苦风愁雨,干吗还得四处奔波呢?
出门在外,几乎所有的宾馆都有这样一条标语:“宾至如归”,看多了不禁就多想,真的吗?仅那些叠得整整齐齐的床铺,冰冰冷不透一丝温情的被褥和一些貌似豪华的家具就可以让客人门有回家的感觉吗?恐怕不然。我们重视家,不仅因为它有我们从小就以熟悉的环境和一起生活的亲人,更重要的怕是心中那隐藏的依赖和无拘束的感觉吧。在外求学,假日到家如能看到自己想念已久的父母固然是好,但是在餐桌上那无拘束的畅谈,无压力的氛围才是真正的家的感觉。若有人认为有亲人的地方便是家,我恐怕不能赞成。不信你同父母一起住宾馆试试,我宁愿呆在自己乱乱的小窝里。
在我看来,“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结,在平常时无从察觉,到陌生处全涌上心头。家,故乡,是一个人一辈子无法消去的烙印。长大了,总要离家这时的家的感觉再不是妈妈不胜其烦的唠叨,而升华成一种记忆,一种气味,在他乡不如意时蒙上眼帘的一层雾。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而变成了港湾。无助的时候心里牵念的不再是关乎前途、关乎生计的大问题,而是急急的想钻到家里的床上大哭一场。
可是说了这么多又何如呢?谁有能说得清道得明这家的感觉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家在心里上的作用就如同起风时添的一件衣服,恰到好处,但有多暖也只有你知道。
我所体会的家的感觉无非是有暖有温馨有父母有亲人有快乐有包容有安定,如此而已。有家如此,夫复何求?
文四
家,这个自小便不陌生的字眼,是一个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挂念的地方,是一个能让你随时停靠的港湾,是一盏不灭的温馨明灯,总让我们倍感舒心。
从不曾刻意用心地去定义什么才算是家,因为我心中很明白,我有两个家,“大家”在江苏,“小家”在深圳。两个家我都爱,但爱的意义又有不同,前者更像一种朦胧的感觉,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永远停驻在心中的一个角落里,很永恒。而后者就是一种平常温馨实在的感觉,一种清晰的踏实感,好像总是在眼前,很舒心。
这几年未曾回过大家,有很多原因,我总是有点失落,因为过年的隆重与喜庆在“大家”才能体现,才更强烈地让我欣喜。于是在今年,又至年关的时期,我要说的是:“回家过年,回‘大家’过年!”铿锵有力,坚定实在。
回想起以前回“大家”过年的事,总让我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一份缠绵不尽的怀念。从登上回家的列车,我就激动不已,欣喜地望着窗外的景色瞬息万变,而心中的家却总是不变。素净的小雪、凛冽的寒风、辽阔的大海、熟悉的蒸馒头的味道,总是充斥我的大脑,总是让我永无停歇的想念。想念那门联的红彤彤、鸡鸣的雄赳赳、鞭炮的啪啪响,想念那过年的轻松与欢乐,想念那过年的感觉。
为什么我更爱回大家过年?为什么喜欢那个几年只有十几天停留的地方?我想,因为那儿有许多我挚爱的亲人,我喜爱与他们一起分享过年的喜庆,分享亲人团圆的温暖,分享那份持久永恒的爱。
长途电话中,当我说出“回家过年”时,年过七旬的奶奶好像轻轻地吁了一口气,但我知道,一直都知道,仿佛还看到了那张慈爱的脸绽放出笑容的灿烂。
文五
在年轻的又古老的岁月里,将凤仙花瓣缠在指尖的年龄,往事如冬日下午四点钟的阳光般温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遍地是开花的蒲公英,有心无心地将他们吹散,夕阳西下,朵朵飘向天涯。
每当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最先跳进脑海的总是田野里蒲公英飞舞的画面,白茫茫得像雪花一样潇洒在美丽的黄昏,片片浸湿里泪水依依不舍地徘徊,因为他们不愿离家。
很久很久以前,我和蒲公英一齐离家流浪,在喧哗又寂静的都市早已追寻不到它的消息。晚风来另的日子,我独自一人在暮色的苍穹下问风儿当年蒲公英的去向,它们可曾想家,然后静静地等待永远没有回应的答案,在寂寞地想家。
很久以前回了一次家,没有像想象中小野马脱离缰绳的狂喜与暴躁,流浪或日里夜里盼着的第一次回家竟是和亲人的诀别,我跟着长长的白衣队伍踱着步子送她最后一程。第一次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死亡判决的时刻,人类只有忧伤。最后她一人沉沉地睡在了山坡,那里开满了蒲公英,也开满无人问津的苍凉,每一粒种子都在风中传递着亘古不变的哀愁。
临走的时候,我贪婪地注视着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野心地想踏遍石板路的每一块青砖。离家的孩子不知道下次回家是何期。
许多年后的一个黎明,我又含着泪悄悄的离家。
有些东西永远无法恨,家像家。纵使它再贫瘠守旧,再不入流,只要看一眼潺潺流淌的溪水,那三月满山映山红的妖娆和那些布满沧桑的脸,清澈的眼,所有的不快会立即冰消。
那生的生,死的死,从已知到未知,从未知到已知,历史从未解答过爱的神秘和灵魂的离奇,梦与空间里宇宙进行着的层层的迷。家则是一个要用一生来诠释的迷。即使全世界都将你拒之门外,家的门却永远敞开着。
人生只有一条路,那条路的尽头是坟墓,我一刻也不停地行走,只为在到达坟墓前到家。
只有一直保持家的力量,才能在人生的雷电风雪中,在生命的刀砍斧凿里,永远不失去飞翔的心情 。
希望可以采纳
遭遇离骚的屈原,在放逐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家――郢都。所以无论多少苦难,他都可以戴着高冠,佩着长剑,行吟着自己的“九歌”。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国破家亡之时,他便知道这个世界已没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他的家。
也难怪人说,“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想想有多少人经历这样的时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文人们或许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里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或者看到芜山野岭的数缕轻烟,又怎么能不忆起美好的家,涌出万般感慨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即使在平和安详的年代,对家的依恋也仍然是那么强烈。“我的家庭真美丽,幸福安详又健康,兄弟姐妹都和谐……”。《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海外的中国人对家的看法,就是四合院内,一家人欢乐地团聚在一起。《似水年华》里黄磊的家也就是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底韵与齐爷爷那里的书的味道。
我们这个年龄对家有着更加不同的见解: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布置,自己生活;谁与我远远漫步云端,在靠近太阳的地方住下,能掩耳不听那俗世的喧嚣,要一种干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叛逆的孩子就是这样想的,乖孩子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将以前的家和未来的家放在一起。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简而言之,它也是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亲人,我的家。
文二
回家
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在匆匆赶路,此刻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地――家。
出门在外,家是“蝴蝶梦中家万里”的那份思念,归家途中,家是恨不得“千里庭缩”的那种急迫;久别归来,家是“审容膝之易安”的那种舒适。
无论身在何处,与家的距离都近在咫尺。因为家是慈母手中的线。在你临行之前已密密地缝在身上。不管离家多远。家的感觉总是那么温暖,那充满着母亲的叮嘱父亲的关切,永远不会忘记。
归心似箭,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其实归心何止似箭,恨不得自己变成一束光,千里之遥转瞬即至,越要到家的时候,这种感觉越强烈,直到踏进家门才会慢慢褪去。
那首经典的萨克斯曲《回家》不知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它的产生正是由于作家深夜回家时发现母亲还坐在沙发上等他归来,真情涌动于是写成了这经典之作。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听《回家》,你会强烈地感到家的温暖以及家中亲人的牵挂,思乡之情从心底慢慢升越,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驱使着你赶回家,这便是它的神奇所在,也是家的神奇所在。
耳边似乎想起李后主国破家亡后的感叹:“千里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也只能“梦里不知客”,无家可归或者有家而不能回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正因为有了“人家”,上面的一系列景物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家是心之所至,心在哪,哪便是家。有了家才有了一切。家是生活之源泉,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便是家。
离家、想家、回家,人们经常重复着这件事。但却没有一个人觉得枯燥。不管我们离家多远,对家的那份牵挂都会把我们带回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悠扬的萨克斯再度想起时,我不禁自问:“何时回家?”
文三
家的感觉
我们的民族真是一个感情的民族,何为家?且看“家”这个字,房子下面有豕,即猪,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一家人和和气气的住在一栋房子里,还养着满圈的肥猪,好一派温馨的“农家乐”。中国人该是最安土重迁的吧,因为有家,能遮蔽一切苦风愁雨,干吗还得四处奔波呢?
出门在外,几乎所有的宾馆都有这样一条标语:“宾至如归”,看多了不禁就多想,真的吗?仅那些叠得整整齐齐的床铺,冰冰冷不透一丝温情的被褥和一些貌似豪华的家具就可以让客人门有回家的感觉吗?恐怕不然。我们重视家,不仅因为它有我们从小就以熟悉的环境和一起生活的亲人,更重要的怕是心中那隐藏的依赖和无拘束的感觉吧。在外求学,假日到家如能看到自己想念已久的父母固然是好,但是在餐桌上那无拘束的畅谈,无压力的氛围才是真正的家的感觉。若有人认为有亲人的地方便是家,我恐怕不能赞成。不信你同父母一起住宾馆试试,我宁愿呆在自己乱乱的小窝里。
在我看来,“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结,在平常时无从察觉,到陌生处全涌上心头。家,故乡,是一个人一辈子无法消去的烙印。长大了,总要离家这时的家的感觉再不是妈妈不胜其烦的唠叨,而升华成一种记忆,一种气味,在他乡不如意时蒙上眼帘的一层雾。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而变成了港湾。无助的时候心里牵念的不再是关乎前途、关乎生计的大问题,而是急急的想钻到家里的床上大哭一场。
可是说了这么多又何如呢?谁有能说得清道得明这家的感觉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家在心里上的作用就如同起风时添的一件衣服,恰到好处,但有多暖也只有你知道。
我所体会的家的感觉无非是有暖有温馨有父母有亲人有快乐有包容有安定,如此而已。有家如此,夫复何求?
文四
家,这个自小便不陌生的字眼,是一个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挂念的地方,是一个能让你随时停靠的港湾,是一盏不灭的温馨明灯,总让我们倍感舒心。
从不曾刻意用心地去定义什么才算是家,因为我心中很明白,我有两个家,“大家”在江苏,“小家”在深圳。两个家我都爱,但爱的意义又有不同,前者更像一种朦胧的感觉,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永远停驻在心中的一个角落里,很永恒。而后者就是一种平常温馨实在的感觉,一种清晰的踏实感,好像总是在眼前,很舒心。
这几年未曾回过大家,有很多原因,我总是有点失落,因为过年的隆重与喜庆在“大家”才能体现,才更强烈地让我欣喜。于是在今年,又至年关的时期,我要说的是:“回家过年,回‘大家’过年!”铿锵有力,坚定实在。
回想起以前回“大家”过年的事,总让我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一份缠绵不尽的怀念。从登上回家的列车,我就激动不已,欣喜地望着窗外的景色瞬息万变,而心中的家却总是不变。素净的小雪、凛冽的寒风、辽阔的大海、熟悉的蒸馒头的味道,总是充斥我的大脑,总是让我永无停歇的想念。想念那门联的红彤彤、鸡鸣的雄赳赳、鞭炮的啪啪响,想念那过年的轻松与欢乐,想念那过年的感觉。
为什么我更爱回大家过年?为什么喜欢那个几年只有十几天停留的地方?我想,因为那儿有许多我挚爱的亲人,我喜爱与他们一起分享过年的喜庆,分享亲人团圆的温暖,分享那份持久永恒的爱。
长途电话中,当我说出“回家过年”时,年过七旬的奶奶好像轻轻地吁了一口气,但我知道,一直都知道,仿佛还看到了那张慈爱的脸绽放出笑容的灿烂。
文五
在年轻的又古老的岁月里,将凤仙花瓣缠在指尖的年龄,往事如冬日下午四点钟的阳光般温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遍地是开花的蒲公英,有心无心地将他们吹散,夕阳西下,朵朵飘向天涯。
每当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最先跳进脑海的总是田野里蒲公英飞舞的画面,白茫茫得像雪花一样潇洒在美丽的黄昏,片片浸湿里泪水依依不舍地徘徊,因为他们不愿离家。
很久很久以前,我和蒲公英一齐离家流浪,在喧哗又寂静的都市早已追寻不到它的消息。晚风来另的日子,我独自一人在暮色的苍穹下问风儿当年蒲公英的去向,它们可曾想家,然后静静地等待永远没有回应的答案,在寂寞地想家。
很久以前回了一次家,没有像想象中小野马脱离缰绳的狂喜与暴躁,流浪或日里夜里盼着的第一次回家竟是和亲人的诀别,我跟着长长的白衣队伍踱着步子送她最后一程。第一次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死亡判决的时刻,人类只有忧伤。最后她一人沉沉地睡在了山坡,那里开满了蒲公英,也开满无人问津的苍凉,每一粒种子都在风中传递着亘古不变的哀愁。
临走的时候,我贪婪地注视着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野心地想踏遍石板路的每一块青砖。离家的孩子不知道下次回家是何期。
许多年后的一个黎明,我又含着泪悄悄的离家。
有些东西永远无法恨,家像家。纵使它再贫瘠守旧,再不入流,只要看一眼潺潺流淌的溪水,那三月满山映山红的妖娆和那些布满沧桑的脸,清澈的眼,所有的不快会立即冰消。
那生的生,死的死,从已知到未知,从未知到已知,历史从未解答过爱的神秘和灵魂的离奇,梦与空间里宇宙进行着的层层的迷。家则是一个要用一生来诠释的迷。即使全世界都将你拒之门外,家的门却永远敞开着。
人生只有一条路,那条路的尽头是坟墓,我一刻也不停地行走,只为在到达坟墓前到家。
只有一直保持家的力量,才能在人生的雷电风雪中,在生命的刀砍斧凿里,永远不失去飞翔的心情 。
希望可以采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