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历史是什么?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也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文字文献遗产。刻辞载体主要是牛肩胛骨和龟甲,也包括其他动物的骨骼。其内容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
甲骨文堪与西亚两河流域发现的距今5500年左右的泥版楔形文字、北非尼罗河口发现的距今5000年前的古埃及碑铭体圣书文字及后来衍变出的纸草僧侣草体文字、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古印度印章文字、美洲民族公元初期发明的玛雅文字等交相辉映,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五大古典文字。
记载内容主要有四项:
(一) 经过加工和刮磨的龟甲和兽骨,由专门负责的卜官保管。卜官在它们的边缘部位刻写上记述这些甲骨的来源和保管情况的记事文字,称"记事刻辞";
(二) 卜官在占卜时,用燃着的紫荆木柱烧灼钻凿巢槽,使骨质的正面裂出"卜"形状的裂纹,这种裂纹叫作"卜兆",是据以推断卜问事情吉凶的依据。在时代较早的甲骨卜兆下面,刻写出占卜进行顺序的数字,这种数字也叫"兆序";
(三) 甲骨文的主体部分是卜辞,即占卜活动结束后记录占卜活动进行情况与结果的刻辞。 大多刻写在甲骨的正面,也有部分刻写在反面的;
(四) 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可说是我国最早的日历。
甲骨文的发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的发现将中国历史的“信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年,证明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是可靠的,从而将中国历史的“信史”由周代晚期提前到商代,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同。此外,甲骨文的发现对考古学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引起了殷墟发掘的热潮,促进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的诞生。3
甲骨文的发现过程颇具传奇色彩。1899年,清朝学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在中药“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并开始有意识地收藏甲骨。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甲骨文的巨大学术价值,涌现出了“甲骨四堂”等对甲骨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4
自1899年发现以来,甲骨文的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私人挖掘时期、科学发掘时期、继续科学发掘时期等。随着甲骨文出土的增多和科学发掘的持续进行,甲骨学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56
甲骨文不仅是中国文字的源头活水和生长之根,从文化的角度看,无论是宏观的文化发展还是微观的书法艺术,要返本开新,都不能不将目光投向甲骨文。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