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满含讽刺之意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顾名思义,是鲁迅先生后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作品,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看似在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实际上很多地方都暗含鲁迅辛辣的讽刺,在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层意义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其实《朝花夕拾》这本书,在我年少时已经初读,只是当时不解其深意,只对于鲁迅童年生活,颇为好奇,以为伟人从头到尾,从少至老,必定是异于常人的。读后,发现其实不然,鲁迅儿时也不比我听话刻苦多少,也会调皮捣蛋,甚至于默默在心里记恨别人。进入大学后,再拿起《朝花夕拾》重读,只觉每句话都怪怪的,仿佛透过纸面,又隐现了别的意义。后恍然大悟,鲁迅先生字字珠玑,莫不含嘲讽之意。
以其中几篇为例:
在《狗猫鼠》中,鲁迅先生写尽了猫的罪恶:玩弄猎物、天生媚态、配合嗥叫、谋害隐鼠,虽然后来证明隐鼠是被长妈妈所害,但仍洗不清鲁迅对猫的厌恶,何况后来猫确实吃了小兔子。我初读时也甚觉得猫之可恶,但现在,我更明白鲁迅先生的恶意不一定是对猫,而是干了“猫事”的一类人:损人利己,为了享乐坑害百姓;明明有些本事,不为天地立心,不为生民立命,只会向上级谄媚;为了自己的私欲,干一些妨害百姓的事情……鲁迅先生厌恶的是他们,也是社会纵容他们的现象。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描写了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通过“小鲁迅”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强烈的反感,使读者细细品味出封建愚孝的恐怖和恶劣影响,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在《五猖会》中,鲁迅在逛五猖会前被父亲揪着背诵《鉴略》,当时还是孩子的鲁迅对五猖会由“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的迫不及待、兴冲冲,经过忐忑地死记硬背“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对五猖会的感觉变为“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本来应该是事件中心的“逛五猖会”让成年后的鲁迅完全忘记,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多可笑!结尾所问“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更是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压抑残害儿童天性莫大的讽刺。
在《无常》中,描写了一个有人情味的鬼无常和道貌岸然的所谓“正人君子”,用“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来讽刺军阀统治文人,让人不得不感慨,有些鬼人性人情,而有些人却人脸鬼气。
在《父亲的病》中,父亲病重,听庸医的话治疗,最终鲁迅的父亲还是病亡了。陈莲河开出的药引“蟋蟀一对”(要原配)、“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听起来就十分荒唐,充满了迷信色彩。我幼时初读还只觉怪异,疑问这样的物什,怎么也能用来入药?现在看来,不过是庸医的故弄玄虚。果不其然,钱一日日花着,鲁迅先生父亲的病却一点不见好。在父亲弥留之际,陈莲河甚至还想用“点在舌头上的灵丹”来榨取最后一笔药费,真真是打着名医的旗号干丧尽天良的事。
在《琐记》中,鲁迅描写了一位“对孩子们极好”的衍太太,“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若是我儿时,也是愿意到她家去玩的。只是越读,便越会觉得衍太太并不是好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导、责骂、严厉,无非是为了我们能成长为正直的、有才能的人。而衍太太对孩子们所做的事,却是“捧杀”,鼓励孩子们任性而为:怂恿孩子们比赛打旋子,在孩子们跌倒时却又故作姿态;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孩子看不健康的书籍;怂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流言。衍太太表面和善,心中却满怀恶意,让人惊诧于人性之恶。真正可怕的不是“真小人”,而是“伪君子”,鲁迅年少时还曾把她当做良师益友,若不是看穿了她的真面目,鲁迅先生会被怎样误导,犹未可知。
在《朝花夕拾》中,不但可以看到鲁迅的成长经历,也可以从中窥探当时的社会现象。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时,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热情支持学生做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污浊的社会空气,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使鲁迅先生无法忍受。就像他在《狂人日记》中写的:“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弃医从文,就是为了写出来黑暗,说出来反对,用炙热的文字来唤醒中国老百姓。
郁达夫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当我们看到了部分,他已经把握了全部;当我们好不容易把握住了现在,他已经看透了过去与未来。鲁迅先生所写《朝花夕拾》中满满的讽刺意味是对社会问题的攻击批判。他看到了,不愿庸庸泯于众人,所以以笔为剑,横眉冷对千夫指,告诉愚昧的世人,该改悔的人从来都是你。
其实《朝花夕拾》这本书,在我年少时已经初读,只是当时不解其深意,只对于鲁迅童年生活,颇为好奇,以为伟人从头到尾,从少至老,必定是异于常人的。读后,发现其实不然,鲁迅儿时也不比我听话刻苦多少,也会调皮捣蛋,甚至于默默在心里记恨别人。进入大学后,再拿起《朝花夕拾》重读,只觉每句话都怪怪的,仿佛透过纸面,又隐现了别的意义。后恍然大悟,鲁迅先生字字珠玑,莫不含嘲讽之意。
以其中几篇为例:
在《狗猫鼠》中,鲁迅先生写尽了猫的罪恶:玩弄猎物、天生媚态、配合嗥叫、谋害隐鼠,虽然后来证明隐鼠是被长妈妈所害,但仍洗不清鲁迅对猫的厌恶,何况后来猫确实吃了小兔子。我初读时也甚觉得猫之可恶,但现在,我更明白鲁迅先生的恶意不一定是对猫,而是干了“猫事”的一类人:损人利己,为了享乐坑害百姓;明明有些本事,不为天地立心,不为生民立命,只会向上级谄媚;为了自己的私欲,干一些妨害百姓的事情……鲁迅先生厌恶的是他们,也是社会纵容他们的现象。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描写了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通过“小鲁迅”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强烈的反感,使读者细细品味出封建愚孝的恐怖和恶劣影响,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在《五猖会》中,鲁迅在逛五猖会前被父亲揪着背诵《鉴略》,当时还是孩子的鲁迅对五猖会由“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的迫不及待、兴冲冲,经过忐忑地死记硬背“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对五猖会的感觉变为“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本来应该是事件中心的“逛五猖会”让成年后的鲁迅完全忘记,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多可笑!结尾所问“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更是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压抑残害儿童天性莫大的讽刺。
在《无常》中,描写了一个有人情味的鬼无常和道貌岸然的所谓“正人君子”,用“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来讽刺军阀统治文人,让人不得不感慨,有些鬼人性人情,而有些人却人脸鬼气。
在《父亲的病》中,父亲病重,听庸医的话治疗,最终鲁迅的父亲还是病亡了。陈莲河开出的药引“蟋蟀一对”(要原配)、“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听起来就十分荒唐,充满了迷信色彩。我幼时初读还只觉怪异,疑问这样的物什,怎么也能用来入药?现在看来,不过是庸医的故弄玄虚。果不其然,钱一日日花着,鲁迅先生父亲的病却一点不见好。在父亲弥留之际,陈莲河甚至还想用“点在舌头上的灵丹”来榨取最后一笔药费,真真是打着名医的旗号干丧尽天良的事。
在《琐记》中,鲁迅描写了一位“对孩子们极好”的衍太太,“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若是我儿时,也是愿意到她家去玩的。只是越读,便越会觉得衍太太并不是好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导、责骂、严厉,无非是为了我们能成长为正直的、有才能的人。而衍太太对孩子们所做的事,却是“捧杀”,鼓励孩子们任性而为:怂恿孩子们比赛打旋子,在孩子们跌倒时却又故作姿态;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孩子看不健康的书籍;怂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流言。衍太太表面和善,心中却满怀恶意,让人惊诧于人性之恶。真正可怕的不是“真小人”,而是“伪君子”,鲁迅年少时还曾把她当做良师益友,若不是看穿了她的真面目,鲁迅先生会被怎样误导,犹未可知。
在《朝花夕拾》中,不但可以看到鲁迅的成长经历,也可以从中窥探当时的社会现象。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时,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热情支持学生做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污浊的社会空气,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使鲁迅先生无法忍受。就像他在《狂人日记》中写的:“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弃医从文,就是为了写出来黑暗,说出来反对,用炙热的文字来唤醒中国老百姓。
郁达夫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当我们看到了部分,他已经把握了全部;当我们好不容易把握住了现在,他已经看透了过去与未来。鲁迅先生所写《朝花夕拾》中满满的讽刺意味是对社会问题的攻击批判。他看到了,不愿庸庸泯于众人,所以以笔为剑,横眉冷对千夫指,告诉愚昧的世人,该改悔的人从来都是你。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