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对爱情与性格的态度是怎样的?
爱情到底是什么?到底应该怎么对待爱情?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感情从来都不是靠强求的,因为强求出来的爱情不是爱情,像那朵花不甜可能有人会说甜不甜的咬一口不就知道了吗?但是当你真的知道不甜的时候不就完了吗?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爱情在生活中从来都不是一个必需品,它只是改善你生活,润色你生活的一个美颜滤镜而已,不是必然会存在的,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爱情。可能很多人只有自己的工作,只有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的家庭,日常生活的琐事,没有爱情,人家10年20年不照样生活了吗?所以爱情不应该是一个你觉得上一个分手了,下一个一定要立刻去找,不然生活很空虚的这种,这不是真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是双方相互的吸引,并不是你不追求对方,而是说你跟对方聊天之后接触过后,不是追求就是日常的聊天,像朋友那样聊天,然后对方逐渐发现你身上有一些跟对方相通的点,逐渐对你心动,你在跟对方之间聊天的时候也对对方心动。你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感情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谁先去行动,有人行动了,逐渐去验证一些事情,而不是说考验对方是不是真的适合做自己的另一半。
爱情不是靠完全的追求的,靠的是相互的吸引,如果对方刚开始的时候对你一点感觉都没有,你就只能通过天长地久的坚持来打动对方,这样沉默成本太高了。你可能付出了三个月半年一年,但对方只是觉得你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朋友而已,他对你没有任何感觉,那你付出这些都没有意义,如果一个刚开始就对你心动的人不需要太久,1~3个月完全够了,只要你真的去行动,这些时间就完全能得到一个确切的结果。
首先说说门当户对。它的本意来自古代婚姻择偶时的“木门对木门,竹门对竹门”。很早就有这样的说法,木门指的是大户人家,竹门就是小户人家,即比较贫穷的人家。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婚姻当事人没有什么择偶的自由,那时父母和媒人主要考虑的择偶标准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这个东西听上去是挺俗气的,好像双方的情感完全不在考虑之列。但是俗气归俗气,你发现即使到了现在,到了主张恋爱自由、择偶自由的时代,从统计调查结果上看,在所有的婚姻里,绝大多数婚姻仍然是门当户对的,这是一个现实, 也是一个常态。而那些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则是非常态,这是为什么?
所谓门和户,实际上就是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人们在择偶的时候,总是会去找同一阶层的人。比如说在朋友圈里,在同一阶层的人里,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伴侣,原因在于处于同一阶层的人,三观容易比较接近,审美标准、生活习惯都比较接近, 所以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比如说工人家庭爱打麻将,知识分子家庭有很多不会打麻将,他们休闲的时间会去看书、听音乐, 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不同家庭的孩子从小接触的朋友圈子、爱好、兴趣、审美趣味和价值观,都会不一样。
人跟自己比较相同阶层的人,容易产生感情,容易发生爱情,容易维系感情。也就是说,门当户对不仅能让爱情顺利产生, 还经常是亲密关系的质量保证,所以门当户对的人比较容易缔结婚姻。这就造成了这么一个局面:从统计结果上看,大家找的大都是同一阶层的人。
那些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反而是非常态的。那些跨越了阶层的爱情或婚姻往往是因为发生了激情之爱。比如穷小子爱上富家女,富二代爱上出身贫寒的姑娘,王子爱上灰姑娘,富家千金爱上穷书生之类的。对这种非常态的婚姻,我当然取击节叹赏的态度,尤其是门不当户不对的,产生了激情之爱,最后还能步入婚姻殿堂的情况,我是衷心赞赏的。可惜,这种状况只是非常态,常态还是门当户对。
在择偶标准问题上,我提醒大家: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客观来说,门当户对确实是一条婚姻的捷径,按照门当户对的标准找配偶,可能能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找到一个符合标准的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要忽略掉感情这个因素,这与你将来婚姻的幸福度是有直接关系的。我希望在择偶时不要只看物质因素,希望年轻人在面临婚姻时稍微浪漫一点儿。希望人们把情感因素放在前面,把物质条件放在后面, 我提倡的是这样的选择。
我想在最后给大家提这样两个建议:第一,如果你很想结婚, 那就不一定非要等到爱情不可,跟一个仅仅是肉体上的朋友或者仅仅是精神上的朋友结婚也无不可;第二,如果你并不是很想结婚,而且一定要等待爱情,那你内心要足够强大,要做好终身独身的准备,因为爱情发生的概率并不太高。
我的性格内向,他的性格外向,也算是互补。大部分时间我说他听,他说我听,少部分也会因为喝什么去哪里玩产生分歧,最后统一选择第三个方案先吃饭。
互相尊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