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自译13-14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受到宠信和侮辱时都像受到惊吓一样,把这样的大患看的和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宠辱若惊?受宠是把自己视为卑下,得到和失去都感到惊恐,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是贵大患若身?我之所有大的祸害,是因为我看重自身,如果我不这样看重自身,我有什么忧患呢?如果把世人看得和自身一样贵重,那么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注:
1、惊,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不见尽头,把它叫做“夷”;听不到内容,把它叫做“希”;摸不到形状,把它叫做“微”,这三者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不没有遮绕,下面不昏暗,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名,最后又变成无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具体形状的形体,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混沌。迎向它,看不见头,跟随它,看不见尾。把握古时道的运行就可以掌握现在万物的运转。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注:1、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夷,平也。
四夷八蛮。——《周礼职方式》
2、诘,形声。从言,吉声。本义:询问,追问。
诘,问也。――《说文》
3、《注》师古曰:徼,遮绕也。
4、昧,形声字。字从日,从未,未亦声。“日”指朝日。“未”指树木上部的柔枝嫩叶。“日”与“未”联合起来表示“日上树梢”。本义:天未大明。
昧,冥也。――《广雅·释诂四》
5、惚恍,混沌不分;隐约不清。《文选·潘岳》:“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6、纪,《传》理之为纪。《传》纪,基也。
有一段时间没有开始翻译了,这是应为越是翻译,越显得自己的浅薄啊。有时候很浅显的一句话,翻译出来索然无味,有时候一章之内,各个语象之间却翻译的没有联系。《道德经》这本书老子认为就是道纪。总而言之, 成书目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所以这本书上篇就是把古之道进行阐述,而道可道,非常道,叙古之道,根本理解还在于把握古之象的运行,从而掌握过去道的运行轨迹。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要理解道篇,有三重天,第一重是理解文章阐述的具体事务的含义,第二重掌握具体意象后面的抽象的道,第三重是用抽象的道来应证具体的万物运行。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从古至今,从无至有;由枝溯根,由根推叶。道,深兮渊兮。
翻译,对《道德经》这本符合语言的经典来说,总是太浅薄,但是,这也是追寻道的一个过程。
译文: 受到宠信和侮辱时都像受到惊吓一样,把这样的大患看的和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宠辱若惊?受宠是把自己视为卑下,得到和失去都感到惊恐,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是贵大患若身?我之所有大的祸害,是因为我看重自身,如果我不这样看重自身,我有什么忧患呢?如果把世人看得和自身一样贵重,那么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注:
1、惊,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不见尽头,把它叫做“夷”;听不到内容,把它叫做“希”;摸不到形状,把它叫做“微”,这三者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不没有遮绕,下面不昏暗,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名,最后又变成无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具体形状的形体,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混沌。迎向它,看不见头,跟随它,看不见尾。把握古时道的运行就可以掌握现在万物的运转。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注:1、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夷,平也。
四夷八蛮。——《周礼职方式》
2、诘,形声。从言,吉声。本义:询问,追问。
诘,问也。――《说文》
3、《注》师古曰:徼,遮绕也。
4、昧,形声字。字从日,从未,未亦声。“日”指朝日。“未”指树木上部的柔枝嫩叶。“日”与“未”联合起来表示“日上树梢”。本义:天未大明。
昧,冥也。――《广雅·释诂四》
5、惚恍,混沌不分;隐约不清。《文选·潘岳》:“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6、纪,《传》理之为纪。《传》纪,基也。
有一段时间没有开始翻译了,这是应为越是翻译,越显得自己的浅薄啊。有时候很浅显的一句话,翻译出来索然无味,有时候一章之内,各个语象之间却翻译的没有联系。《道德经》这本书老子认为就是道纪。总而言之, 成书目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所以这本书上篇就是把古之道进行阐述,而道可道,非常道,叙古之道,根本理解还在于把握古之象的运行,从而掌握过去道的运行轨迹。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要理解道篇,有三重天,第一重是理解文章阐述的具体事务的含义,第二重掌握具体意象后面的抽象的道,第三重是用抽象的道来应证具体的万物运行。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从古至今,从无至有;由枝溯根,由根推叶。道,深兮渊兮。
翻译,对《道德经》这本符合语言的经典来说,总是太浅薄,但是,这也是追寻道的一个过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