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为什么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
提起我国的四大名著,很多人都会想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但是其实在解放之前,我国的四大名著其实是六大名著,其中还包括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但是《聊斋志异》这本书封建色彩是非常多的,青少年看了之后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而《儒林外史》比较偏向于官场,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具有比较强的讽刺性,所以也没有被列入名著之列。
一、聊斋志异
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在解放初期就被从6大名著中删除掉了,《聊斋志异》这本书写的也是非常的精彩,因为我们小的时候看过很多根据聊斋志异拍摄而成的电视剧,里面的情节都是非常丰富的,记载了很多的奇人异事,会有一种心灵奇迹的感觉。但是在这本书中记载了太多的妖魔鬼怪里面的故事叙述,也是比较离奇的,在解放之后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是特别讲究科学的,这个时候特别批判封建迷信,所以这本书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所以就被删除了。
二、儒林外史
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印象深刻的,里面的很多故事流传至今。这本书的题材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主要就是揭露了封建王朝官场的黑暗,写了很多现实性的事情,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故事都弥漫着封建官场的腐朽,而且许多的手法大多数都是采用了讽刺的手法。在书中接受了人性的丑恶和官场的黑暗,很少去宣扬人性中的真善美。所以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大环境下,这两本书是非常不适合中国新思想传播的,所以就把六大名著变成了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