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的一定要让着弟弟妹妹吗?
不一定的,教是要这样教,但是选择权应该交给做选择的人。
如果总是让大的让着小的,那么老大就容易失去安全感,并怀疑父母对她的爱,认为是小弟弟/妹妹的出生夺走了妈妈的爱,她会觉得受到了伤害,甚至会对弟弟/妹妹心生恨意,故意做出伤害小弟弟/妹妹的举动。
同时,老二在这样的宠爱中易形成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对弟弟妹妹个性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家有两个孩子,父母要尽可能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虽然老二肯定会让妈妈更关注一些,但父母也绝不能忽视老大的感受。
同时,对老二,父母也不能有求必应,让老二和姐姐/哥哥交流。比如:“这是姐姐的东西,如果你想玩,就要和姐姐商量,如果姐姐给你,你就可以玩了。”
这样既照顾了老大的感受,又可以从小培
养孩子的交往技能。
不管是二胎家庭,还是平时,认为年龄大的孩子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大人,不在少数。
案例:
住对门的邻居,家里两个小孩,姐姐6岁,弟弟3岁半,他们家经常传来孩子的哭声,原来弟弟妹妹总爱发脾气,经常把姐姐抓伤。姐姐也才6岁,被抓伤后找父母告状,但父母总是要求姐姐让着弟弟,也不给姐姐安慰和支持,所以姐姐会经常委屈的大哭。
很多时候大人在育儿时还是会有一种惯性思维:大的要让着小的。
但是当小朋友发生矛盾时,作为年龄大的一方进行谦让使得彼此愉快的玩耍下去,但是这样真的公平吗?
事事谦让对老大的危害:
1委屈,内心压抑
“你是哥哥,应该让着妹妹”弟弟还小不懂事,你就不能让让他吗?
“应该”二字,让孩子就算是想拒绝,也不知从何说出口,因为孩子知道自己如果拒绝了,在爸爸妈妈的眼中就不是一个好孩子,爸爸妈妈就会不爱自己。所以老大听了父母的这种话,长久下去内心变得很压抑。
而且,老二习惯了之后,就会觉得做什么都理所当然,越发以自我为中心,狂妄不讲道理。
2容易拉仇恨
不管你将会拥有几个孩子,但是对于老大,父母都不该忽视他的情绪,很多时候他们也还是一个成长期的孩子,更需要耐心和关爱。
本来弟弟妹妹的到来,已经分散了父母的关注,本身就不太情愿如果这时的父母还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有所区别的话,会让他们安全感不足,甚至会把情绪带给年幼的弟弟妹妹,心中会有仇恨的情绪。
生了二胎的父母应该怎么处理孩子之间的问题?
1不强制孩子分享
记得《爸爸去哪儿》里,贝儿想把多多的小狗带回家去养,多多拒绝了她,后来贝儿又接连去找了村长李锐和多多的爸爸黄磊,他们都给了她同样的答案:“你得先去问问姐姐愿不愿意。”
当父母要求孩子分享时,孩子会想,为什么要给别人玩呢,这明明是我一个人的东西。
这种时候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与他人交换。比如你看,旁边小朋友的蛋糕好像很好吃,要不要用咱们的糖果跟他交换一块尝尝呢?
如果孩子不愿意,那就再等等,不愿意分享的孩子并不是自私,有的是缺乏安全感,有的是思维发展较为缓慢。
2谦让,不应该以年龄为前提
谦让是美德,孔融让梨的故事也传了几千年。但谦让要建立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不能以大人的意志为准。成长期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需要父母的公平对待。
3不冒然介入孩子的矛盾
有些家长遇到孩子们发生矛盾,就感到特别心烦,恨不得把他们打一顿,让他们立刻停止,甚至自作主张替他们解决。然而这么做的结果就是,不管孩子是不是过错方他都会委屈地觉得父母偏向另一个孩子。
其实,家长不要冒然介入,而是分别和孩子沟通,在预见结果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后,尽可能引导孩子自己协商处理。一方面锻炼孩子处理矛盾的能力,另一方面避免给孩子留下偏心阴影。
4不当孩子面把他们作比较
家长之间相聚,免不了谈谈自己家孩子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最忌讳将孩子做比较。
“我家弟弟比较粗心,他哥哥做事就比较仔细”
“姐姐成绩很好,妹妹就不行了,太好动……”
5培养孩子间的感情
如果家庭成员关系良好,彼此之间自由、和谐、尊重、充满爱、乐意分享,那么,孩子间的争宠行为就会悄然消失。
很多兄弟姐妹不和,但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公平对待其实是让孩子之间疏远的重要原因。
6公平对待孩子
当年龄小的老二犯错误,甚至要欺负老大时,父母要及时地制止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对的,要像哥哥姐姐道歉。同样老大有了错,也要给弟弟妹妹道歉,可能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懂得父母的用意,但能够让他们彼此之前都感觉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一样的。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做法一:该让,中国传统美德,哥哥年龄大,理应让弟弟或妹妹......做法二:不该让,哥哥觉得不公平,弟弟养成习惯后觉得大家都要让着他.......
该让,父母们的观点是:弟弟妹妹那么小,让着他会怎样呢?这句话仿佛是魔咒,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从传统育儿观念来看待这个事,自古以来,“兄友弟恭”的传统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小时候,只要是家里的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之间有摩擦时,父母就会告诉他:“你是哥哥,让一下弟弟!怎么这么不懂事!”小小的他虽然委屈却做出了让步,认为自己应该迎合别人而咽下了或多或少的难过。久而久之,他就真的学会了“让”,成为了大家眼中特别乖巧懂事的小孩。
有一对兄弟哥哥从小就是暖男型的小孩,第弟却是活跃型的。一遇争执,爸爸妈妈,甚至是外人,最喜欢说的就是“你是哥哥,让一下弟弟会怎样?” 因为弟弟确实年纪小一点,哥哥想想觉得让也是应该的。
有一天,父母带孩子出来玩的时候,一对小姐妹“守”在秋千旁,不让别的小朋友玩。哥哥悻悻地拉着父母的手说:“妈妈,我们走吧,我不玩了,她们不让玩。” 父母鼓励他:“你可以过去跟她们沟通的呀!”“我跟那个妹妹说了,她说就不让别人玩。”“秋千是大家的,可以一起玩,你再去试试吧!”“算了吧,让给她们玩吧!我没关系的!”此时的父母看着哥哥脸蛋上失望得理所当然的小表情,内心的难过犹如排山倒海袭来——我的孩子,从什么时候起,变得如此怯懦?
父母简单地说大的让着小的时候,这是一个偷懒的行为,他们不知道这句话对我们孩子的伤害,更是把应该是由父母教育孩子的机会给了那个更能控制自己的哥哥,他其实,不过是一个小孩子。
不该让,父母的观点:在父母看来想教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是为了能看到老大爱护老二的样子,可那不是爱的本意,那是会伤害老大的安全感和自尊,是对哥哥的不公平,是对弟弟的惯坏,而真正的爱并不是能够就该这样的规则制定出来的,应该是哥哥内心充满了安全感,自发的去表达,而弟弟感受到接受到这份爱护后,心里要感激哥哥的付出。
而父母就是要去营造这样的环境和条件,想想,一个从小被父母教让着弟弟妹妹的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地退让之中,可能会让弟弟妹妹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自己付出与牺牲无法得到他们的尊重。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深深的伤害。自己为弟弟妹妹付出和牺牲了这么多,却成为他们眼中理所应当的事情,这多令人寒心啊。
不一定
从古至今,大的让着小的似乎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也被广泛传颂。然而,人们似乎遗忘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
孔融让梨,是大人先将梨分给了孔融,然后才由孔融让出去。
心甘情愿的让,与被迫的让,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就像公交车上让座,愿意让出的那个人,只是因为他自己选择了让,是他自己觉得,这位老人需要帮助,所以他起身。
而不是有个人在旁边说,你年轻,所以你应该让。
成年人一定能够理解,自愿的让,与被人指着鼻子说“年纪轻轻,让个座怎么了”,然后迫于压力让,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前者让了,开开心心的等着下车,后者呢?说不定全程心情低落,抱着手机发个微博、朋友圈吐槽一句“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然后引来诸多同感和议论,也许下一次,就算没有被迫,也不会再愿意给谁让座了。
换成小孩子也是一样。
当两岁左右孩子有了自主意识后,父母就该学着尊重孩子的意愿了。
育儿专家米歇尔·拉罗维曾说过,与大人一样,孩子也会有自己特别珍爱的玩具或图书,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
不要强迫孩子分享,不要强迫孩子忍让,不要强迫孩子一夜之间长大。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