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什么?
起源与发展: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最先进入有巢氏时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此时没有饮食文化。到了燧人氏时期,人们懂得钻木取火了,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到了伏羲氏时期,人们学会了网鱼,驯化动物,开始了“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到了神农氏时期,进入了“耕而陶"时代,农业开始发展,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人民学会了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人造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
进入黄帝时期,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灶可以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蒸谷为饮,烹谷为粥"。这个时期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
有个部落发明了蒸锅,也叫甑,该部落的人也以“曾”为姓。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即盐母,被称为天津市唯一的地方神)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传说尧帝时期,有个叫钱铿的厨师,厨艺非常好,而且还擅长做养生汤,他做的养生汤还治好过尧帝的病,尧帝高兴之余,把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封给了他,于是人们称呼他为彭祖。彭祖成为养生界的始祖。
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
现代人们所说的“主食”是指人们食用的各种各样的粮食,或者叫“五谷杂粮”;而“副食”指的是人们食用的各种各样的肉类,以及蔬菜和禽蛋、水果等。
古人认为:“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