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液的定义是什么?

2024-03-10 广告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叫做溶液。
将一种纯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状态均相、稳定的分布在另一种纯物质得到的分散体系;可能是固态、液态或是气态甚至是其组合;可能导电也可能不导电;可能是固体、胶体或具流动性。
溶液不是纯物质,不具有一定的组成及一定的性质。但是组成溶液的粒子均匀,肉眼上无法分辨,也无法用倾析法分离组成物。尽管如此,所有的溶液仍可以在物理或化学方法的范围内分离出内容物。
溶液形成,物质分散的过程称为溶解。在溶解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变化的、体积最大的、量多的叫做溶剂,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故通常将水溶液简称为溶液。除了溶剂以外的、量少的叫做溶质,溶剂可以是乙醇、汽油、苯等有机化合物。
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称为浓度;溶质在稳定态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浓度称为溶解度;浓度低于溶解度的称为未饱和溶液,浓度等于溶解度的称为饱和溶液,浓度大于溶解度的称为过饱和溶液。
溶液用途
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所以,在实验室里或化工生产中,要使两种能起反应的固体起反应,常常先把它们溶解,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并加以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
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也有很大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分,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才能吸收。在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在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医治细菌感染引起的各种炎症的注射液(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各种眼药水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成为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许多肥料,像人粪尿、牛马粪、农作物秸秆、 野草等等,在施用以前都要经过腐熟的过程,目的之一是使复杂的难溶的有机物变成简单的易溶的物质,这些物质能溶解在土壤溶液里,供农作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