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铜币中间往往留一个方孔,这到底有什么用呢?
在古代,铜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最理岁做态想物品。铜的价值仅次于黄金和白银,但高于其他金属。而且铜的质地使它成为最适合制造金钱的材料。我国拥有丰富的铜资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开采铜和冶炼铜的技术。禹铸九鼎的古老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传说大禹将全胡晌国各地进贡的青铜器铸成九个大鼎,放置在京城,分别代表九个州。从此,九鼎成为国家的象征,成为传国之宝。虽然禹铸九鼎只是一个传说,但中国的青铜冶炼和铸造进入商周鼎盛时期,却是毫无疑问的。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来看,制作精良,数量和种类都相当惊人,几乎相当于世界上出土青铜器的总和。因此,商周时期是当之乎源无愧的中国青铜时代。正是由于中国古代丰富的铜资源和先进的冶炼、铸造技术,铜钱成为最重要的流通货币,奠定了物质基础。
然而,在圆形方孔的铜钱之前,有道-形钱和福-大钱,分别在春秋和战国时期流行于三晋、齐、燕、赵地区。公元前336年,秦惠文王设立两半秦,使圆铜币成为秦国的主要货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圆形铜币(环钱)与道钱、三元钱一起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流行。由于铜铸成的圆形货币,其大小或形状适宜,且能减少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的翻动磨损,在流通过程中比刀形币和表意偏旁部首(木府)体现的优势更大,因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刀形币和表意偏旁部首(木府)这样的阶段性铜币不得不逐渐退出流通。
从秦朝出土的情况看,限于当时的铸造技术,虽然重量大小不一,但一般重量都在3至6克之间,这在当时是一种便于流通的重量。西汉时期,铸造了一些重而大的钱币,这完全是为了满足一些人赢取财富和炫耀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