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格局》读后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首先请问在坐的爸爸妈妈们,你们是不是每到寒暑假,就疯狂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学习;你们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是不是全部给孩子一手包办,不管孩子是否有自理的能力;你们是不是只要孩子提要求,做家长的都尽力满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面对孩子的叛逆和早恋时你们是不是特别焦虑、烦恼?想想我们是不是总是以爱的名义,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呢?
上周读了《父母的格局》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减少了焦虑,多了一份责任感。作者黄静洁是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谭盾先生的太太,同时也是一位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父母的格局》是续畅销书《学习的格局》之后又一力作,此书还荣获了冰心儿童图书奖。作者通过多年深入感受和研究中西教育,形成了融贯中西的家庭教育观。在对两个孩子的育儿实践中建立了独到的亲子关系培育法,并提出“为世界养育孩子”的育儿理念。它让我们明白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这个生命应该属于更大的世界,孩子被世界需要时,他们的人生会更精彩。
作者的育儿观其实就是“格局养育”,她认为父母的格局是,有高度的视野、有广度的胸怀,有厚度的理想,它代表了三个维度,即高度、广度和深远度。视野需要我们攀上高山,然后把肩膀让给孩子,让他们看到更远的地方;胸怀,即包容,越有广度的包容,一个人就越少封闭,越少自私。它能带给孩子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世界影响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沉淀为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理想,也就是抱负,它很单薄时,就象一双近视眼,只能看到眼前;有深远度的理想会带给孩子大的抱负,让他们不只看到眼前,还可以看到海洋、看到天空、看到山川。
看到作者的这段话,完全理解了“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未来有多精彩”这句话,也理解了作者为什么培养出了两个那么优秀的儿了。孩子是不属于自己的,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灌输多少东西,而是要在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价值观上特别塑造,兴趣爱好可以引领一个人自主自愿参与并付出,通过实践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找到自己的方向,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沟通力、想象力、行动力、领导力和凝聚力等等。
“第三种力量”这个概念是第一次从这本书接触到,它是指除来自父母和原生家庭的亲情的力量和来自老师和学校的知识的力量以外的各种给予孩子内心的力量,可以是一个亲人、一个朋友、一个榜样、一本好书、一个号召、甚至一个小宠物、一个自然现象、一次旅行、一张机票都可以唤起孩子的责任心、爱心、方向感甚至是信仰。书中卡罗尔一家延伸家庭的力量和瑞吉奶奶对Lan心理路程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书中还说到“自我醒悟”是一个人的第三种力量,当Lan因为玩游戏让作者感到焦虑时,为他找来了他的人生的辅导员丹尼,通过丹尼这个榜样的优点与长处让Lan自我醒悟,用丹尼的优点挑战自己,从此不再沉迷于游戏,所以面对爱玩游戏的家长们,限制孩子玩手机,不给手机这种堵的方法是无效的。只有当孩子学会了自我醒悟,他的内心才具有变化的动力,那时的变化才真正有可能实现。
所以“允许犯错”就是引导孩子去实践自我醒悟的第三种力量。如果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插入一些犯错的过程,希望孩子能及早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靠自己的力量去纠正错误,这对于父母来讲是一个痛点,明明知道是一个错误却没有办法阻止或改变的时候,要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错误中摸索、挣扎、成长,那么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言行和决定做主,让他们在学习承担后果的同时学习对自己负责,如果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苦甜自担,那就暂时没有独立自由可言,在这时也可以给他找个人生导师。
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女儿在上高中时与理科班的男生有了蒙胧的好感,学校老师说他们早恋,我们家长的被校长找去谈话,我想此时很多父母会和我的心情一样,脑子“哄”的要爆炸,恨不得把孩子抓回来痛打一顿,或者采取一系列的强制措施,但我没有这么做,而是冷静的找她和那个男孩出来吃饭,把所有的事情摆在桌面上谈,分析给他们看,他们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另外,我还找了女儿之前一个特别喜欢特别尊重的年轻老师,找她聊天,这个老师没有说这件事,当不知道,而是讲了自己的经历,他后面是如何考上北大的,如何竞争学生会主席的?用自己的故事给到她启发,后面女儿把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专业考试上,考上了她理想的音乐学院,那个男孩子本来连专科学校都不一定能考上,结果考上了本科,而现在女儿和那个男孩子仍然是朋友关系。所以让孩子自我醒悟才能发生内心变化的动力。
书中说到“帮助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的理念让我联想到学校组织每年给山区的孩子捐赠衣物的活动,女儿他们去做公益演出,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国际性环保组织“根与芽”他们为这个社会,我了解到国际性环保问题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我的人明白:热爱环境就是热爱自己,一旦参与其中,还可以激发一个孩子的热情,甚至置入梦想的版图,成为孩子追求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让孩子感觉这种神奇的力量,作者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给到孩子更多的引导与教育。
“闲暇时间”体会生活的快乐和学习的意义。但很多家长并不重视,而更多的闲暇时间运用在做多少习题,看多少书,练多长时间的琴,把孩子的闲暇时间都占用了;或者带孩子出去旅游、单纯的傻玩,除了放松没有做任何的引导,比如没有让孩子在旅途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相互协作、自我激励等能力。其实做家长的我们要学会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带孩子去参加各种运动和游泳,轮滑、爬山,击剑,美术、音乐以及各种户外活动,亲子游戏,课外阅读、创意写作,也可以开个家庭会议等等,它们可以磨练一个孩子的意志力,提升她们融入集体的速度,学会大胆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愿望,找到生活的乐趣;用集体运动锻炼孩子的自控力、协作能力、思辩能力,社交能力和同理心等等,所以闲暇旱的安排是不可忽视的成长因素。
管理孩子其实就是修炼,让自己做的更好。打骂都是“速成法”,大了以后孩子会离你越来越远。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为深刻:在孩子变得更棒以前,父母必须先做得更棒。你可以没有知识、没有专长,因为把孩子送到这校他可以变得有知识、有专长,但你不可以没有善良,没有温暖,却梦想孩子给予人善良和温暖。看到这段时话让我想到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个学霸的妈妈从小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妈妈是世界五百强公司的一个高管,有次不小心打破了花盆却遭来一顿痛骂和责备,这个男孩子从来不敢跟自己妈妈说“不”,只有无声的反抗,因为在家里没有感受到温暖,跟同样遭遇的一个女孩经常在一起聊天,老师认为他们早恋,把家长叫到学校,可想而知后果是怎样,男孩子写了一万字的保证书和一封遗书,这封保证书修改了3遍才算通过,里面加上了有失于尊严和污辱的话语这个妈妈才肯罢休,从此这个男孩子更加刻苦学习,考上了他理想的大学并留校任教,这期间没有回家看过他妈妈一次,妈妈刚开始经常打电话给他,他就把那封遗书寄给了他的妈妈,他的妈妈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的妈妈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男孩的姥爷从来没有给过他妈妈爱,他的妈妈再努力,做的再好也没有得到过姥爷的认可,所以他的妈妈也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
作者在书中说到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搭建四个家庭链接:共同的兴趣、互相的情感投入、互相的信任感和互相的尊重。共同的兴趣让家庭成员之间有了更多的话题,增加亲密关系,因此我们现在拿出来的每一分钟,都是在往孩子的“情感银行”里投资,我们要把孩子当成我们人生的“合伙人”,才有机会做他们的人生导师,对他们的教养才会起到有效而正面的作用,我们要尊重每个家庭成员,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对他们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原生家庭的好和坏,都会沉淀到孩子的生命中,因此,作为原生家庭的创造者和掌握者,我们要留给孩子的不只是财富和地位,而是要把爱和温暖一并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学会爱,做个温暖善良的人。
上周读了《父母的格局》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减少了焦虑,多了一份责任感。作者黄静洁是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谭盾先生的太太,同时也是一位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父母的格局》是续畅销书《学习的格局》之后又一力作,此书还荣获了冰心儿童图书奖。作者通过多年深入感受和研究中西教育,形成了融贯中西的家庭教育观。在对两个孩子的育儿实践中建立了独到的亲子关系培育法,并提出“为世界养育孩子”的育儿理念。它让我们明白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这个生命应该属于更大的世界,孩子被世界需要时,他们的人生会更精彩。
作者的育儿观其实就是“格局养育”,她认为父母的格局是,有高度的视野、有广度的胸怀,有厚度的理想,它代表了三个维度,即高度、广度和深远度。视野需要我们攀上高山,然后把肩膀让给孩子,让他们看到更远的地方;胸怀,即包容,越有广度的包容,一个人就越少封闭,越少自私。它能带给孩子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世界影响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沉淀为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理想,也就是抱负,它很单薄时,就象一双近视眼,只能看到眼前;有深远度的理想会带给孩子大的抱负,让他们不只看到眼前,还可以看到海洋、看到天空、看到山川。
看到作者的这段话,完全理解了“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未来有多精彩”这句话,也理解了作者为什么培养出了两个那么优秀的儿了。孩子是不属于自己的,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灌输多少东西,而是要在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价值观上特别塑造,兴趣爱好可以引领一个人自主自愿参与并付出,通过实践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找到自己的方向,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沟通力、想象力、行动力、领导力和凝聚力等等。
“第三种力量”这个概念是第一次从这本书接触到,它是指除来自父母和原生家庭的亲情的力量和来自老师和学校的知识的力量以外的各种给予孩子内心的力量,可以是一个亲人、一个朋友、一个榜样、一本好书、一个号召、甚至一个小宠物、一个自然现象、一次旅行、一张机票都可以唤起孩子的责任心、爱心、方向感甚至是信仰。书中卡罗尔一家延伸家庭的力量和瑞吉奶奶对Lan心理路程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书中还说到“自我醒悟”是一个人的第三种力量,当Lan因为玩游戏让作者感到焦虑时,为他找来了他的人生的辅导员丹尼,通过丹尼这个榜样的优点与长处让Lan自我醒悟,用丹尼的优点挑战自己,从此不再沉迷于游戏,所以面对爱玩游戏的家长们,限制孩子玩手机,不给手机这种堵的方法是无效的。只有当孩子学会了自我醒悟,他的内心才具有变化的动力,那时的变化才真正有可能实现。
所以“允许犯错”就是引导孩子去实践自我醒悟的第三种力量。如果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插入一些犯错的过程,希望孩子能及早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靠自己的力量去纠正错误,这对于父母来讲是一个痛点,明明知道是一个错误却没有办法阻止或改变的时候,要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错误中摸索、挣扎、成长,那么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言行和决定做主,让他们在学习承担后果的同时学习对自己负责,如果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苦甜自担,那就暂时没有独立自由可言,在这时也可以给他找个人生导师。
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女儿在上高中时与理科班的男生有了蒙胧的好感,学校老师说他们早恋,我们家长的被校长找去谈话,我想此时很多父母会和我的心情一样,脑子“哄”的要爆炸,恨不得把孩子抓回来痛打一顿,或者采取一系列的强制措施,但我没有这么做,而是冷静的找她和那个男孩出来吃饭,把所有的事情摆在桌面上谈,分析给他们看,他们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另外,我还找了女儿之前一个特别喜欢特别尊重的年轻老师,找她聊天,这个老师没有说这件事,当不知道,而是讲了自己的经历,他后面是如何考上北大的,如何竞争学生会主席的?用自己的故事给到她启发,后面女儿把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专业考试上,考上了她理想的音乐学院,那个男孩子本来连专科学校都不一定能考上,结果考上了本科,而现在女儿和那个男孩子仍然是朋友关系。所以让孩子自我醒悟才能发生内心变化的动力。
书中说到“帮助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的理念让我联想到学校组织每年给山区的孩子捐赠衣物的活动,女儿他们去做公益演出,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国际性环保组织“根与芽”他们为这个社会,我了解到国际性环保问题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我的人明白:热爱环境就是热爱自己,一旦参与其中,还可以激发一个孩子的热情,甚至置入梦想的版图,成为孩子追求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让孩子感觉这种神奇的力量,作者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给到孩子更多的引导与教育。
“闲暇时间”体会生活的快乐和学习的意义。但很多家长并不重视,而更多的闲暇时间运用在做多少习题,看多少书,练多长时间的琴,把孩子的闲暇时间都占用了;或者带孩子出去旅游、单纯的傻玩,除了放松没有做任何的引导,比如没有让孩子在旅途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相互协作、自我激励等能力。其实做家长的我们要学会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带孩子去参加各种运动和游泳,轮滑、爬山,击剑,美术、音乐以及各种户外活动,亲子游戏,课外阅读、创意写作,也可以开个家庭会议等等,它们可以磨练一个孩子的意志力,提升她们融入集体的速度,学会大胆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愿望,找到生活的乐趣;用集体运动锻炼孩子的自控力、协作能力、思辩能力,社交能力和同理心等等,所以闲暇旱的安排是不可忽视的成长因素。
管理孩子其实就是修炼,让自己做的更好。打骂都是“速成法”,大了以后孩子会离你越来越远。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为深刻:在孩子变得更棒以前,父母必须先做得更棒。你可以没有知识、没有专长,因为把孩子送到这校他可以变得有知识、有专长,但你不可以没有善良,没有温暖,却梦想孩子给予人善良和温暖。看到这段时话让我想到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个学霸的妈妈从小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妈妈是世界五百强公司的一个高管,有次不小心打破了花盆却遭来一顿痛骂和责备,这个男孩子从来不敢跟自己妈妈说“不”,只有无声的反抗,因为在家里没有感受到温暖,跟同样遭遇的一个女孩经常在一起聊天,老师认为他们早恋,把家长叫到学校,可想而知后果是怎样,男孩子写了一万字的保证书和一封遗书,这封保证书修改了3遍才算通过,里面加上了有失于尊严和污辱的话语这个妈妈才肯罢休,从此这个男孩子更加刻苦学习,考上了他理想的大学并留校任教,这期间没有回家看过他妈妈一次,妈妈刚开始经常打电话给他,他就把那封遗书寄给了他的妈妈,他的妈妈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的妈妈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男孩的姥爷从来没有给过他妈妈爱,他的妈妈再努力,做的再好也没有得到过姥爷的认可,所以他的妈妈也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
作者在书中说到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搭建四个家庭链接:共同的兴趣、互相的情感投入、互相的信任感和互相的尊重。共同的兴趣让家庭成员之间有了更多的话题,增加亲密关系,因此我们现在拿出来的每一分钟,都是在往孩子的“情感银行”里投资,我们要把孩子当成我们人生的“合伙人”,才有机会做他们的人生导师,对他们的教养才会起到有效而正面的作用,我们要尊重每个家庭成员,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对他们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原生家庭的好和坏,都会沉淀到孩子的生命中,因此,作为原生家庭的创造者和掌握者,我们要留给孩子的不只是财富和地位,而是要把爱和温暖一并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学会爱,做个温暖善良的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