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吗?
长久以来,老一辈的人对于读书的理解是:出人头地。
在他们看来,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一件没出息的事情,而且暗无天日。
既没有人脉,又没有资源,更没有背景,这是我们那一代人最艰难的时候,他们拼了命的要让我们读书。
时值当下,随着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人们的出路更多,我们也了解到,读书的确能改变命运,但是并不能确保成功,我们只是换了一种工作,其本质还是出售技能和时间,继续打工。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他关于人为什么要读书,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见解。
他说,你要是为了完全改变自己,而去啃一些严肃的大部头,那确实没啥意思。那问题来了,读书不为了改变自己,还能为了什么呢?
德波顿说,为了理解自己,为了理解自己的环境。所以,读书最高的境界就是:你长久以来心有所感的那些事,那些模模糊糊有感觉,但是又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东西,你就去读书,好的书会帮你清楚地说出来。这才是好的书的价值,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确实,这也是我读书的感受。一本让我特别兴奋的书,往往不是因为它告诉了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的东西,而是 我隐隐约约知道,但是又表达不出来的,在这本书里突然找到了清晰的、严整的表达方式,这才是读书的乐趣啊。
有 时候,认识自己,才能接纳自己,才能真正改变自己。今天学习华杉老师的儒家思想,其中提到的“止、定、静、安、虑、得”六字真言,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好的文字,有时比声光电更有力量。声光电是有形之物,而文字给了你更多的想象空间。 读书其实是一个借假修真的过程,读的是真经,修的是内心。
读书不是为了改变自己吗? 读书最妙是相逢,心灵激荡,似有所悟。
但是要怎么样才能与“对的”那本好书相逢呢?没办法,还是只能去不断去尝试。既要尝试没读过的,也要再品味读过的。这就好像,想要迎来滴水石穿那一刻,你得无聊的滴水石不穿很久很久。
我向往着,自己的似懂非懂被点透的那一刻。愿意为此经历很多次的白费功夫。这其中,真有那么点儿“上瘾”的意思了。 在这个意义上,读书还真不是为了改变自己,但却又会,因此而改变自己。 只希望,这良性的上瘾,可以一生持续。
杨绛说: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毕业后结婚生活发现真是这么回事,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经历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适应生活吧。”
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读书有什么好处?
读书能褪去你的浮躁,让你镇定,镇定了就会思考,进而调动你的精气神,辐射你的生活,改变生活状态。在你迷茫的时候,可能书里有一盏引路明灯。 某一天,你会忽然发现原本做不到的事,原来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做到。某一天,你可能会学到某种新思维扫除困惑。更重要的是,在你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忽然而来的茅塞顿开,那种直冲脑门的喜悦和快感,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我觉得读书最神奇的地方,就是感觉自己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变的更加敏锐了 ,也会让自己的表达变得更加流畅 ,每当读完一本书都会感觉到自己对这个世界都有了不同,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越读书也就越会感觉到自我的渺小和这个世界的庞大。
您是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