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能打败项羽?

 我来答
海猎o
2022-10-17 · TA获得超过992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8万
展开全部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公元前202年5月,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庆祝全国统一。席间,刘邦问文武百官:“寡人为何能统一中国,而项羽为何失掉天下?”群臣回答后,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管理粮饷,我不如萧何;攻城夺地,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豪杰,我能用他们,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手下,只有一个能人范增,他还不用,这就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

诚然,项羽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钱钟书在《管锥篇》里分析说:‘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太史公在《项羽本纪·赞》中作了精辟的分析:“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太史公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三点:其一是背关怀楚,即是说放弃了关中这一战略要地;其二是放逐并杀害义帝,若是他不杀义帝,借义帝之名,自兼军事统帅,归天下之心,鹿死谁手也未可知?然他先杀义帝,即为不忠,已失民心,再收诸侯之地,即为不信,再失人心,三者不识人才,先走陈平,后走韩信,亚父范增也被逼走,诸将离心。再则他尚力不尚德,在国家动荡之际,凭借武力“马上得天下”,但得天下后,却不可能“马下治天下”,焉能不败?

太史公为突出人物的某种个性和避免叙事的重复,首创了“互见法”。就写人说,即将人物的主要性格和经历的重要事件写在本人的传记中,次要性格写在相关的别人的传记中。从全书说,人物的性格仍然完整。如在《项羽本纪》中,突出写项羽的主要性格,作为英雄本色表现出作战勇猛、为人豪爽直率等。而项羽一生重大事件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至于他性格的其他弱点,则见于《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等作品中。

太史公以一个历史学家冷静客观的态度总结道: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一语道破楚霸王的生平,他作为一个军事统帅,战无不胜自是其才,可作为一个政治统帅显然弱智,却固执己见,临死尤不知悔改,可悲可叹。

毛主席曾经说过: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由此可见,项羽之亡,亡于自身。他那所谓的“仁义”与“狠辣”结合在一起,失了自心,更失了军民之心

江东地杰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自杀,乃懦夫不敢直面挫折的最大败笔。毁了他一世英名。

楚霸王的帷幕黯然垂下,大汉一朝粉墨登场了。

经历了秦王暴政,满目仓夷的中国 确实太需要一代明君的"无为之治"了.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虽深,不加虑;虽大,不加能;虽精,不加察。身具过人之精力,眼含超卓之见识,胸怀远大之志向,心存必成之信念。能知人所不能知,言人所不敢言,行人所不能行。胸有丘壑,慧眼独具。不以武力而能服众人,不因威势而应者如云。能令其亲以之为傲,能令其友以之为耀。能存顺境之中而其心不失,能于逆境之中而其志不移,能遇两难之境果断而决,能处绝境之时奋飞而起。”

而 *** 则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个评论,显然与 *** 一贯主张的卑贱者胜过高贵者有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