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历史人物图
一、广东茂名系历史上有什么杰出的人物那些人物又有什么的丰功伟绩. 爱
古代:高力士,冼夫人,潘茂名, 高力士 高力士(684—762),唐潘州人(今广东省高州市城区),为冯盎之曾孙、冯智玳之孙、冯君衡之子,10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武则天圣历初(698年),岭南招讨使李千里进二阉儿,一为力士,为则天赏识,后因小过逐出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一年多后,则天又召力士入宫。
景龙中(708年),临淄王李隆基引为知己,景龙四年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唐睿宗复位,立隆基为皇太子,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协助玄宗又发动一次宫廷政变平乱,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
开元初(714年)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宠信宦官,尤以力士为心腹。自此,力士权倾朝野,各地奏文必先呈力士阅后才进呈皇帝,小事便自行决断。
朝廷内外大臣也纷纷讨好力士,就连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宇文融、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珙、安思顺等也因巴结力士才能官居将相高位。 天宝初(742年),加封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
七年,加封力士骠骑大将军,其家产富有非王侯能比。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陷两京,力士兵随玄宗入蜀,行至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并胁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犹豫不决,力士力劝而缢杀之。
至成都后,力士因有功受封齐国公。天宝十五年(756年)肃宗称帝,改为至德元年。
后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诬流放巫州。
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还京,归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驾崩,力士面朝北哀恸呕血而卒。 代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李白戏弄高力士 李白虽受玄宗之宠,但恐为李林甫所害,只舞文弄墨,不敢贸然涉足政治。李林甫是通过高力士的关系才得以飞黄腾达,所以李白对高力士也没有好感。
一天,渤海国使者呈入番书,文字非草非隶非篆,迹异形奇体变,满朝大臣,均不能识。 玄宗怒道:“堂堂天朝,济济多官,如何一纸番书,竟无人能识其一字!不知书中是何言语,怎生批答?可不被小邦耻笑耶!”众皆汗颜,正为难间,玄宗想到李白,即召入宫,李白却识得番文,宣诵如流。
玄宗大悦,即命李白亦用番字,草一副诏。李白欲借此机会奚落高力士,乞请高力士为他脱靴。
玄宗笑诺,遂传入高力士。高力士一直是玄宗身边最亲近之人,官封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渤海郡公,权势熏天,怎肯受此窘辱,只因玄宗有旨,不便违慢,没奈何忍气吞声,遵旨而行。
李白非常欣慰,遂草就答书,遣归番使。 高力士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但李白正受玄宗所宠,他不好直接在玄宗面前抵毁李白,继而转向贵妃。
一天,高力士与贵妃谈及诗歌,劝贵妃废去清平调。贵妃道:“太白清才,当代无二,奈何将他诗废去?”高力士冷笑道:“他把飞燕比拟娘娘,试想飞燕当日,所为何事?乃敢援引比附,究是何意?”贵妃立时变色。
原来唐代妇女以丰满为美,贵妃亦不例外,而汉代妇女自皇后赵飞燕始,以纤瘦为美,汉成帝生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走,还专为她建了一座七宝避风台。 玄宗尝戏语贵妃道:“似汝当便不畏风,任吹多少,也属无妨。”
贵妃知玄宗有意讥嘲,未免介意。女人心胸狭窄,贵妃受高力士挑拨,认为李白作诗嘲讽自己体形偏胖,不由得忌恨起李白来。
自此贵妃入侍玄宗,屡说李白纵酒狂歌,失人臣礼。玄宗虽极爱李白,奈为贵妃所厌,也只得与他疏远,不复召入。
李白知为高力士报复,亦对李林甫把持的朝廷失去信心,天宝三载,李白恳求还归故里。玄宗赐金放还,李白遂又浪迹四方去了。
唐玄宗时当权宦官。潘州(今广东高州)人,本姓冯。
少年被阉,圣历元年(698)入宫。武则天以其聪慧,令给事左右。
一度被逐,宦官高福收为养子,遂冒姓高。 高福交结武三思,力士遂得复入宫,为宫闱丞。
李隆基为藩王时,力士倾心附结,参与宫廷政变立功。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李隆基),力士深得信任,擢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累授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
力士常宿禁中,四方进奏文表,必先过目,小事便自行裁决。 玄宗说“力士当上(值日),我寝乃安”。
内外大臣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等皆厚结之以取将相位。太子李亨(后为肃宗)呼之为二兄,诸王、公主呼之为阿翁,驸马辈呼之为爷。
他的资产富过王侯。曾修佛寺铸钟,宴公卿,规定击钟一次须纳礼钱十万,谄媚他的人击至二十杵,少者亦至十杵。
力士平素谨慎,又善于观察时势,所以久受宠任,于朝廷内外亦无大恶名。但他对玄宗晚年用人行政有颇大影响,对天宝时政治腐败有一定的责任。
安史之乱中,他随玄宗奔西川,西京长安收复后返回。肃宗上元元年(760),因保护禅位的玄宗,为当权的宦官李辅国所恶,被流放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
宝应元年(762)赦还,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卒。 在中国漫长地历史中,太监地地位非常奇怪,因为他们在生理上缺失了男人最在乎地部分,所以虽然身处泱泱大。
二、广东茂名有什么历史名人
你不知道茂名市还有个叫潘茂名的人吗?还是我们的祖先来的呢```明天还是他的1720诞辰呢` 潘茂名(290年——371年),晋永嘉(307—313)末处士,今高州人,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诗》。
一日入山,遇老人对弈,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颇解此耶”?对曰:“入由蛇窦,出似雁行”。
老者异之,劝令学道,授以长生夜视之术。从此,潘茂名便在这里“朝汲泉于此山,暮洗术于鉴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瑶笋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脱尘凡,取精华而去渣滓”,终于炼成大还丹和小还丹,用此神效丹药,在粤西一带特别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扑灭了瘟疫。
高州有多处庙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来。 [编辑本段]潘茂名与石船丹灶的故事 传说,西晋末,在今高州一带有位道士潘茂名,他学易明诗,治病救人,后得道成仙,于西山(今观山)驾石船飞升仙游而去。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活动过的地方叫茂名。历史上的潘州、茂名县,今天茂名市名的由来,无不与之陈陈相因。
明万历年间,曹知遇等纂修的《高州府志》记载有:“晋永嘉中,有潘茂名者,入山遇道士奕棋,立观久之。道士曰:‘子亦识此否?’对曰:‘入犹蛇窦,出似雁行’。
道士可其说。因语之曰:‘子顶骨贯生门,命轮齐日月,脑血未减,心影不偏,修炼则可轻举’。
授以黄精不死之方。遂于东山炼丹而上升”。
“后千有余年,孔镛来守高凉”,遇此仙人潘茂名于笔架山,因而在笔架山上创建了一座“潘仙亭”,以资纪异。并赋《石船丹灶》诗曰: 共说丹砂可驻颜,仙翁何不久人间? 石船藓合年年在,丹灶云封日日闲。
亭宇已成新岁月,乾坤犹自旧江山。 我来欲问长生诀,辽鹤何时海上还。
明成化元年(1465),任高州知府的孔镛还撰了《潘仙坡记》,立于“高凉郡东”,说“潘茂名学仙炼丹于此,尚存石船丹灶,今蔽于榛秽中,故名其坡曰:“潘仙坡”。明知县胥学韶曾于此建“仙迹亭”。
明崇祯十年(1637),知府姚继舜更辟坡扩亭。亭首有丹灶遗迹,土微突起而坚硬,有二穴, *** 大如盆。
据传,穴洞若被坭土杂物填塞,次日晨则完全消失,依然空洞如故。后废,换以砖石砌成八角形的丹灶,高约九尺,宽约六尺。
丹灶旁有一大石块,以砖砌基础承了起来。那便是石船的遗迹。
今高州城东门冼太庙左侧仍有潘仙祠。丹灶已毁。
明代万历年间,高州知府张邦伊有诗咏潘茂名在潘坡炼丹的《潘坡丹灶》: 地有东郊胜,溪山信可夸。 偶来因问俗,何意觅仙家。
洞倚千寻古,炉蒸五尺霞。 至今流水上,时或见桃花。
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志士写的《广东新语》卷五“石语”篇,记载有《石船铭》: 高州潘仙坡有一石船。中污,两端微起若荷华叶。
长八尺有半,广四尺。又有石篙一,在云炉洞,长二丈许。
相传为潘茂名真人遗物。予有《石船铭》云: 至人餐石,以刚为柔。
至人乘石,以沉为浮。 风将气御,水以神游。
芙蕖一瓣,泛泛如舟。 虚无之滓,为尔长留。
屈大均又有《后高凉曲》咏“潘仙石船”: 不见仙人驾石船,鉴江秋水正连天。 石篙撑折三千丈,愁绝蓬莱路渺然。
石船经过多年风吹雨打,面目渐起变化。后被托儿所埋于地下,在建新楼时挖起破碎。
现仅存一碎块,长约二尺,宽约一尺余,置于冼夫人庙门阶前。 “潘坡丹灶”和“石船苍藓”,是旧“高凉八景”中的两景。
历代不少骚人墨客,对石船丹灶曾留有吟咏。如明郑阜义诗: 仙家鸡犬去无存,丹灶空余火不煴。
万古灵踪何处觅,淡烟荒草暗孤村。 短棹孤帆远远开,潘仙何处问蓬莱。
如今化作沧浪石,春雨年年长绿苔。 相传潘茂名在提炼丹膏时,对炼丹之水的要求十分讲究,不用受到污染的山溪水及河水,而是要用特别清纯的龙泉水。
为此,潘茂名在他的草药种植园内(即今高州城东门外的荖园村),开凿了一口水井,让它与龙山水脉相通,使井内流出的都是龙涎之泉,专门用作炼丹之用。潘茂名升仙之后,这口古井就留了下来,后人称之为“思前井”,取其思念前辈之意。
宋《太平寰宇记》有载:“潘真人炼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试之,与诸水异。力士奏取其水归朝。
传说潘茂名上东山取药,下潘坡炼丹时,烟通鉴江西岸观山上的玉井则为白烟;烟通观山稍北一里仙井岭上的金井则为黄烟。观山是潘茂名坐石船飞升处,故又名升真冈。
“山旧有升真观,既圮,石香炉犹存。明太守张邦伊即其遗址建观山寺。
寺右为玉泉庵,玉井在焉。泉涸井堙,久沦榛莽。
崇祯二年(1629),邑人李为相睿复,构亭于其侧,以志灵迹”(见《茂名县志稿(上)》。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在观山之东建有潘仙殿以奉祀潘茂名。
清高州知府蒋应泰有《观山怀潘仙诗》,雷州参将潘拱宸也有《观山怀潘仙诗》,署分巡道文星瑞:《观山有怀潘仙诗》等,均见于旧《高州府志》或旧《茂名县志》。 与观山隔江相对,有“仙易亭”,亦是纪念潘仙的遗迹,今已不存。
清阮元监修的《广东通志》,对仙人潘茂名也有记述。
三、广东茂名有什么历史名人
你不知道茂名市还有个叫潘茂名的人吗?还是我们的祖先来的呢```明天还是他的1720诞辰呢` 潘茂名(290年——371年),晋永嘉(307—313)末处士,今高州人,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诗》。
一日入山,遇老人对弈,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颇解此耶”?对曰:“入由蛇窦,出似雁行”。
老者异之,劝令学道,授以长生夜视之术。从此,潘茂名便在这里“朝汲泉于此山,暮洗术于鉴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瑶笋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脱尘凡,取精华而去渣滓”,终于炼成大还丹和小还丹,用此神效丹药,在粤西一带特别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扑灭了瘟疫。
高州有多处庙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来。 [编辑本段]潘茂名与石船丹灶的故事 传说,西晋末,在今高州一带有位道士潘茂名,他学易明诗,治病救人,后得道成仙,于西山(今观山)驾石船飞升仙游而去。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活动过的地方叫茂名。历史上的潘州、茂名县,今天茂名市名的由来,无不与之陈陈相因。
明万历年间,曹知遇等纂修的《高州府志》记载有:“晋永嘉中,有潘茂名者,入山遇道士奕棋,立观久之。道士曰:‘子亦识此否?’对曰:‘入犹蛇窦,出似雁行’。
道士可其说。因语之曰:‘子顶骨贯生门,命轮齐日月,脑血未减,心影不偏,修炼则可轻举’。
授以黄精不死之方。遂于东山炼丹而上升”。
“后千有余年,孔镛来守高凉”,遇此仙人潘茂名于笔架山,因而在笔架山上创建了一座“潘仙亭”,以资纪异。并赋《石船丹灶》诗曰: 共说丹砂可驻颜,仙翁何不久人间? 石船藓合年年在,丹灶云封日日闲。
亭宇已成新岁月,乾坤犹自旧江山。 我来欲问长生诀,辽鹤何时海上还。
明成化元年(1465),任高州知府的孔镛还撰了《潘仙坡记》,立于“高凉郡东”,说“潘茂名学仙炼丹于此,尚存石船丹灶,今蔽于榛秽中,故名其坡曰:“潘仙坡”。明知县胥学韶曾于此建“仙迹亭”。
明崇祯十年(1637),知府姚继舜更辟坡扩亭。亭首有丹灶遗迹,土微突起而坚硬,有二穴, *** 大如盆。
据传,穴洞若被坭土杂物填塞,次日晨则完全消失,依然空洞如故。后废,换以砖石砌成八角形的丹灶,高约九尺,宽约六尺。
丹灶旁有一大石块,以砖砌基础承了起来。那便是石船的遗迹。
今高州城东门冼太庙左侧仍有潘仙祠。丹灶已毁。
明代万历年间,高州知府张邦伊有诗咏潘茂名在潘坡炼丹的《潘坡丹灶》: 地有东郊胜,溪山信可夸。 偶来因问俗,何意觅仙家。
洞倚千寻古,炉蒸五尺霞。 至今流水上,时或见桃花。
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志士写的《广东新语》卷五“石语”篇,记载有《石船铭》: 高州潘仙坡有一石船。中污,两端微起若荷华叶。
长八尺有半,广四尺。又有石篙一,在云炉洞,长二丈许。
相传为潘茂名真人遗物。予有《石船铭》云: 至人餐石,以刚为柔。
至人乘石,以沉为浮。 风将气御,水以神游。
芙蕖一瓣,泛泛如舟。 虚无之滓,为尔长留。
屈大均又有《后高凉曲》咏“潘仙石船”: 不见仙人驾石船,鉴江秋水正连天。 石篙撑折三千丈,愁绝蓬莱路渺然。
石船经过多年风吹雨打,面目渐起变化。后被托儿所埋于地下,在建新楼时挖起破碎。
现仅存一碎块,长约二尺,宽约一尺余,置于冼夫人庙门阶前。 “潘坡丹灶”和“石船苍藓”,是旧“高凉八景”中的两景。
历代不少骚人墨客,对石船丹灶曾留有吟咏。如明郑阜义诗: 仙家鸡犬去无存,丹灶空余火不煴。
万古灵踪何处觅,淡烟荒草暗孤村。 短棹孤帆远远开,潘仙何处问蓬莱。
如今化作沧浪石,春雨年年长绿苔。 相传潘茂名在提炼丹膏时,对炼丹之水的要求十分讲究,不用受到污染的山溪水及河水,而是要用特别清纯的龙泉水。
为此,潘茂名在他的草药种植园内(即今高州城东门外的荖园村),开凿了一口水井,让它与龙山水脉相通,使井内流出的都是龙涎之泉,专门用作炼丹之用。潘茂名升仙之后,这口古井就留了下来,后人称之为“思前井”,取其思念前辈之意。
宋《太平寰宇记》有载:“潘真人炼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试之,与诸水异。力士奏取其水归朝。
传说潘茂名上东山取药,下潘坡炼丹时,烟通鉴江西岸观山上的玉井则为白烟;烟通观山稍北一里仙井岭上的金井则为黄烟。观山是潘茂名坐石船飞升处,故又名升真冈。
“山旧有升真观,既圮,石香炉犹存。明太守张邦伊即其遗址建观山寺。
寺右为玉泉庵,玉井在焉。泉涸井堙,久沦榛莽。
崇祯二年(1629),邑人李为相睿复,构亭于其侧,以志灵迹”(见《茂名县志稿(上)》。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在观山之东建有潘仙殿以奉祀潘茂名。
清高州知府蒋应泰有《观山怀潘仙诗》,雷州参将潘拱宸也有《观山怀潘仙诗》,署分巡道文星瑞:《观山有怀潘仙诗》等,均见于旧《高州府志》或旧《茂名县志》。 与观山隔江相对,有“仙易亭”,亦是纪念潘仙的遗迹,今已不存。
清阮元监修的《广东通志》,对仙人潘茂名也有记述。
四、茂名有什么名人
林砺儒
2(8%)
潘茂名
3(12%)
谭良德
1(4%)
杨永泰
1(4%)
冼夫人
5(19%)
高力士
1(4%)
朱伯儒
1(4%)
李灏
1(4%)
丁颖
2(8%)
朱也赤
1(4%)
李孝式
0(0%)
李庆文
0(0%)
许智明
1(4%)
甘子钊
1(4%)
凌十八
2(8%)
江可伯
0(0%)
欧豪年
1(4%)
甘霖
1(4%)
陈鉴
1(4%)
丁衍庸
五、广东茂名冼夫人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
这位女英雄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当时通称悝人。
她的家族世代是南越部族的首领,有部众十余万人。她从小就学习武艺和用兵之道,史称她“幼贤明,多筹略”,同时她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爱心,懂得团结各部族的俚人,而且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情,所以受到广泛的信服和爱戴,连海南岛1000多洞的俚人都慕名前来归附。
当时自从汉元帝开始,中央 *** 就放弃了对海南岛的实际统治权,长达580年之久,海南岛孤悬海外,任人欺凌,是冼夫人奏请梁武帝在海南设立崖州,以80岁的高龄持诏巡抚海南各州,恢复对海南岛的实际统治。在治理海南岛期间,冼夫人惩治贪官,平定叛乱,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开创了安定团结的局面,所以世世代代深受海南人民的爱戴敬仰。
直到今天海南还有洗夫人文化节和纪念冼夫人平叛的“闹军坡”活动。梁朝末年发生侯景之乱,各地豪绅乘机扩大势力,割据一方。
当陈霸先起兵讨伐叛乱的侯景时,高州刺史也起兵作乱,是洗夫人会合陈霸先讨平叛乱,消除了岭南的战乱,而且当时陈朝政权时时受到以欧阳纥为首的割据势力的威胁,冼夫人又挺身而出,支持陈朝扑灭了这股割据岭南地区的豪强势力,因而冼夫人被封为“石龙郡太夫人”(在如今的电白县),并以刺史之仪礼遇她。 在封建社会破格册封一个妇女仪同刺史,是极为罕见的。
到了陈后主的时候,他荒淫无道,自取灭亡,被隋取代,当时南越的部族有人想降服新朝,有人想拥兵自立,何去何从,意见不一,眼看战乱纷争又起,是冼夫人坚持维护国家的统一,说服族人迎接隋军南下,再次平息了战乱,同时促进了汉越民族的大融合,因而被封为“谁国夫人”,所以她有“冼夫人、冼太夫人、进届夫人、诚敬夫人、圣母娘娘、郡主夫人、懿美夫人”等等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