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和万圣节有什么区别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元节和万圣节有什么区别 万圣节与中国鬼节的区别
1、日期不同
万圣节的英文是Halloween,来源于“All Hallows' Eve”,和我国的中元节不谋而合,也是每年一度鬼门大开的日子。在这一天,特别是夜幕降临的时候,人间各种妖魔鬼怪,肆无忌惮横行于世,百鬼夜行,群魔乱舞。
中元节的日期是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通常落在阳历八月九月左右,万圣节前夜则是每年阳历10月31日。看来东西方的地狱之门也是错开时辰打开给魑魅魍魉们放风的。
2、节日氛围和文化内涵不同
日期不同,人间万众对待两个鬼节的方式也迥然不同。华人的中元节,传统节目是拜祭祖先,并举行“普渡”、“施孤”等布施活动,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同时也祈求各路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中元节这一天,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天黑后不要上街,如果遇到街角有人拜祭烧纸,千万不要过去踩踏,更不可对逝者有不敬之语,还有不少中元节的禁忌,要求人们不要冒犯逝者,以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祸。
而相比华人中元节的庄严肃穆,西方的万圣节则是以搞笑狂欢为主旋律。表现上最本质的区别是,万圣节这一天上街群魔乱舞的并非鬼,而是各种盛妆打扮的人。
妆扮的元素来自万圣夜的典型主题,怎么恐怖骇人怎么来,主要是鬼怪以及与死亡、魔法、怪物有关的事物,包括形形色色的万圣夜标志物,如南瓜、幽灵鬼魂、食尸鬼、女巫、蝙蝠、黑猫、猫头鹰、蜘蛛、坟墓、精灵、吸血鬼、僵尸、骷髅和恶魔等,还有虚构人物如卡通角色和科学怪人等。
3、风俗的差异
10月31日是万圣节前夕,在基督纪元以前,凯尔特人在夏末举行仪式感激上苍和太阳的恩惠。当时的占卜者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怪。后来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的丰收节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溶合了。
在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据说就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尽管后来基督教代替了凯尔特和罗马的宗教活动,早期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
现在,孩子们带着开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种服饰和面具参加万圣夜舞会,这些舞会四周的墙上往往悬挂着用纸糊的巫婆、黑猫、鬼怪和尸骨,窗前和门口则吊着龇牙裂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灯笼。孩子们还常常试图咬住悬挂着的苹果。
而“中元节”又称亡人节、七月半,则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
中元节和万圣节的节日美食不同
中元节
濑粉:中元节当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花馍: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羊形,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形,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形,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鸭: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另一传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
扁食:在江苏省,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饺饼: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县,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万圣节
万圣夜的重头戏还是在餐桌上。你既要准备好美食来招待那些前来捣乱的“小鬼”,更要在这个特别的节日为你的餐桌装扮一番。万圣节有几样吃的东西是必备的:南瓜派、苹果、糖果,有的地方还会准备上等的牛羊肉。
糖果:“不给糖果就捣乱”,万圣节的糖果最经典的是橘色、棕色和黑色的包装,造型以鬼怪居多。
南瓜派:南瓜派在美国南方本来就是初冬最常见的食物,在万圣节只是更应景而已。除了南瓜派,南瓜子也是节日常见的零食。
苹果:11月1日除了是西方传统的万圣节之外,还是古罗马一个重要的节日——波摩娜节。波摩娜是“果树之神”,掌管所有果树的生与死、丰收与欠收。罗马人统治凯尔特人后,把波摩娜节和新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万圣节吃苹果的习俗。
相比于西方万圣节的欢乐活泼,我国传统的中元节虽然是静穆的“鬼节”,但是也有很多丰富有趣的民俗形式,更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只要我们认真地去了解一下它,相信也会喜欢上它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不比外国的节日逊色。
1、日期不同
万圣节的英文是Halloween,来源于“All Hallows' Eve”,和我国的中元节不谋而合,也是每年一度鬼门大开的日子。在这一天,特别是夜幕降临的时候,人间各种妖魔鬼怪,肆无忌惮横行于世,百鬼夜行,群魔乱舞。
中元节的日期是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通常落在阳历八月九月左右,万圣节前夜则是每年阳历10月31日。看来东西方的地狱之门也是错开时辰打开给魑魅魍魉们放风的。
2、节日氛围和文化内涵不同
日期不同,人间万众对待两个鬼节的方式也迥然不同。华人的中元节,传统节目是拜祭祖先,并举行“普渡”、“施孤”等布施活动,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同时也祈求各路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中元节这一天,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天黑后不要上街,如果遇到街角有人拜祭烧纸,千万不要过去踩踏,更不可对逝者有不敬之语,还有不少中元节的禁忌,要求人们不要冒犯逝者,以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祸。
而相比华人中元节的庄严肃穆,西方的万圣节则是以搞笑狂欢为主旋律。表现上最本质的区别是,万圣节这一天上街群魔乱舞的并非鬼,而是各种盛妆打扮的人。
妆扮的元素来自万圣夜的典型主题,怎么恐怖骇人怎么来,主要是鬼怪以及与死亡、魔法、怪物有关的事物,包括形形色色的万圣夜标志物,如南瓜、幽灵鬼魂、食尸鬼、女巫、蝙蝠、黑猫、猫头鹰、蜘蛛、坟墓、精灵、吸血鬼、僵尸、骷髅和恶魔等,还有虚构人物如卡通角色和科学怪人等。
3、风俗的差异
10月31日是万圣节前夕,在基督纪元以前,凯尔特人在夏末举行仪式感激上苍和太阳的恩惠。当时的占卜者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怪。后来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的丰收节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溶合了。
在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据说就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尽管后来基督教代替了凯尔特和罗马的宗教活动,早期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
现在,孩子们带着开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种服饰和面具参加万圣夜舞会,这些舞会四周的墙上往往悬挂着用纸糊的巫婆、黑猫、鬼怪和尸骨,窗前和门口则吊着龇牙裂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灯笼。孩子们还常常试图咬住悬挂着的苹果。
而“中元节”又称亡人节、七月半,则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
中元节和万圣节的节日美食不同
中元节
濑粉:中元节当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花馍: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羊形,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形,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形,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鸭: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另一传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
扁食:在江苏省,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饺饼: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县,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万圣节
万圣夜的重头戏还是在餐桌上。你既要准备好美食来招待那些前来捣乱的“小鬼”,更要在这个特别的节日为你的餐桌装扮一番。万圣节有几样吃的东西是必备的:南瓜派、苹果、糖果,有的地方还会准备上等的牛羊肉。
糖果:“不给糖果就捣乱”,万圣节的糖果最经典的是橘色、棕色和黑色的包装,造型以鬼怪居多。
南瓜派:南瓜派在美国南方本来就是初冬最常见的食物,在万圣节只是更应景而已。除了南瓜派,南瓜子也是节日常见的零食。
苹果:11月1日除了是西方传统的万圣节之外,还是古罗马一个重要的节日——波摩娜节。波摩娜是“果树之神”,掌管所有果树的生与死、丰收与欠收。罗马人统治凯尔特人后,把波摩娜节和新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万圣节吃苹果的习俗。
相比于西方万圣节的欢乐活泼,我国传统的中元节虽然是静穆的“鬼节”,但是也有很多丰富有趣的民俗形式,更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只要我们认真地去了解一下它,相信也会喜欢上它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不比外国的节日逊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