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源于虚,区别寒湿与湿热的简便方法,运用中医药才能更好的祛湿
观察舌象可以非常直观地诊断出“湿”的程度和表现。体质偏湿时,舌体多肥厚胖大,舌苔多黏腻润滑。
如果要更好地“祛湿”,不分个人体质、发病部位、病因、寒热,是很难达到满意效果的。
内因多在于脾脏功能紊乱,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司。
有些人则表现为身体沉重、腰部冷痛,除湿外,可能还有肾虚的表现。
湿之为病,就在于其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
刚才也说过,湿邪一般不能为害,而与其他病邪相结合很快便罪恶昭彰,所以湿邪往往承担了一个助纣为虐的角色。
湿邪开始在体内作祟,往往说明了身体在很长时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不 健康 的状况。
所以祛湿不能只着眼于湿,也不能只着眼于脾。而是要通过合理的饮食、 健康 的起居、愉悦的心态、适当的锻炼,以及适合自己的药物治疗方可。
作为六霪之一的湿,相比较于风、寒、暑、燥、火,其治疗难度是最大的。其原因就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有湿,而湿的发病机理更为复杂多样,缠绵悱恻、变证百出。
中医祛湿的方法主要为:微发汗、利小便。
这很容易理解。
比如通过运动发一发汗,身心都会感觉很舒服,正是基于此理。
偏寒湿时,舌体多淡、胖大,舌苔白腻,大便稀,无明显臭味。
偏寒湿时,就需要用温胃健脾的药物了,红豆薏米之类性情均为寒凉,需要使用可加入白术、白芷之类的温性药。
如果不辨寒热,随意应用,不但不能祛湿,还会导致伤害肠胃等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