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知文言文

 我来答
刚阳文化
2022-11-01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5万
展开全部

1. 古文中的“知”是什么意思

知:

〔古文〕【说文】词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又【玉篇】识也,觉也。【增韵】喩也。【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书·臯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又汉有见知法。【史记·酷吏传】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法。

【注】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 又相交曰知。【左传·昭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

【注】相亲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适郑,鬷蔑一言而善,执手遂如故知。【楚辞·九歌】乐莫乐兮新相知。 又【尔雅·释诂】匹也。【诗·桧风】乐子之无知。

【注】匹也。 又【广韵】欲也。【礼·乐记】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 又犹记忆也。【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又犹主也。【易·系辞】乾知大始。【左传·襄二十六年】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魏了翁·读书杂抄】后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又【扬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谓之知。【黄帝素问】二刺则知。

【注】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 又药名。【日华志】预知子,取缀衣领上,遇有蛊毒,则闻其有声。

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七年】公徒败于且知。

又【集韵】【韵会】知义切。【正韵】知意切。与智同。【易·临卦】知临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

又姓。【左传】晋有知季,卽荀首也。别食知邑,又为知氏。 又【諡法】官人应实曰知。

[ 结果来源于: ]

2. 文言文中(识)是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识”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而且具有“shí”和“zhì”两种读音。由于语义环境不同,其意思也是不相同的。

一、当“识”读“shí”时

1、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义:知道;懂得。例如:《说文》:识,知也。又如:《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笺:“知也。”再如:《周礼·司刺》:壹宥曰不识。

2) 认识。例如:《孟子·告子上》: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又如:王安石《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再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 赏识。例如:陈寿《三国志》: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4) 感觉;识别;辨别。例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又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再如: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见识;知识。例如:苏轼《贾谊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又如:清·刘开《问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再如: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2)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例如:识神(心识,心灵)

3) 相知的朋友。例如:唐·刘禹锡《元日感怀》:例如: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4) 思想或意识。例如:颜延年《五君咏》: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5) 姓

3、充当副词时,其意思如下:

通“适”,刚才。例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

二、当“识”读“zhì”时

1、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旗帜,后作“帜”。例如《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例如:《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

3) 通“帜”,标记。例如:《宝刀赋序》:以龙熊鸟雀为识。

2、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加上标记。后作“志”。例如:《金史》: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

2) 通“志”,记住。例如:《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又如:《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再如:《史记·孝武纪》:文镂无款哀。

3. 在文言文中,“知”字的用法

知〈动词〉

(1) 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

(2) 懂得,了解,理会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杂说》

真不知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

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3) 主持;管理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4) 识别;区别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5) 赏识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重(赏识;看重)

(6) 要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7) 感到,感觉,察觉

[君主]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8) 参与

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知〈名词〉

(1) 知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 知觉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3) 知己

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又如:知心腹(亲信)

(4)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

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4. 古文中“知”的所有 意思

本义为知晓,了解。《论语·学而》:“人不~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引申为1.感觉,知觉。《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止而神欲行。”2.知识,见解。《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乎?’”

3.交往,交游。《报任安书》:“绝宾客之~,亡室家之业。”交往,交游增进情谊;

4.契合,交好。《汉书·李广苏建传》:“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

5.知己。《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旧觅新~。”

6.主持,执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

7.聪明,智慧。《庄子·逍遥游》:“大~不及小~。”(通假字,同“智”)

5. 知在古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1、懂得,了解,理会。

出自唐· 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2、彼此了解,交好。

出自唐·王维《酌酒与裴迪》:“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相交到老还要按剑提防,先贵者却笑我突然弹冠。)

3、主持;管理。

出自先秦·佚名《勾践灭吴》:“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凡是我父辈兄弟和黎民百姓,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4、识别;区别。

出自西汉·刘安及门客所编写的《淮南子》“故夫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所以孪生兄弟长相一样,也只有当母亲的才能分清。)

5、参与。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七年》:“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高、鲍两人打算不接纳国君而立公子角,国子参与这件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