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服法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内容目录
- 2.1 先煎
- 2.2 后下
- 2.3 包煎
- 2.4 烊化
- 2.5 隔水炖
- 3 服法
- 3.1 冲服
- 3.2 调服
- 3.3 送服
- 3.4 噙化
- 4 服药注意事项
1 拼音
zhōng yào jiān fú fǎ
2 内容目录
中药加水或其它溶剂如酒、醋等煎煮,去渣取汁而成汤剂叫煎药。汤剂是中药最常用的剂型,它的优点是组方灵活、可随证加减;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奏效快,副作用小;制备简单,不需特殊设备;不足之处是煎煮费时,且贮存携带不便。
常用煎药的方法是用柴炭、煤、煤气、电炉、煎煮,称直火煎。煎时应选择容器: 以陶器为佳,如药煲,砂锅等;搪瓷器皿亦可;铁器等易有金属离子溶出者不宜。加水适量: 煎药前应先将药物加水浸泡1小时左右,以利有效成分的煎出;加水量可因药而异,粉性大,含淀粉多的药如山药、茯苓、薏米等,吸水量多需久煎者应多加水;粉性小的药如根茎类,或不含淀粉的药如贝壳类、矿物类等宜少加水。一般解表药加水可略过药面; 补益药加水可过药面2~3cm。如需加酒或醋者可根据处方要求而定。每次煎得量以200ml左右为宜。掌握火候: 解表药、理气药等主要用其“气”,即药的挥发成分,所以煎药时间宜短,水开后15分钟左右,可用急火(武火)快煎;补益药主要用其“味”,即药的水溶性成分,所以煎药时间宜长,水开后30~60分钟,可用急火煎沸后改为小火(文火)慢煎,在煎煮过程中要防止药液外沸、干涸、熬焦或落入灰尘。
煎煮时应根据处方要求,按药物不同的性质采取相应的煎法,以保证汤剂质量:
2.1 先煎
贝壳类、矿物类及某些果实类、根茎类等气味不易煎出者,均应先煎15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如石决明、牡蛎、龙齿、龙骨、瓦楞子、乌贼骨、鳖甲、龟板、石膏、寒水石、磁石、代赭石、诃子、葵树子等。毒性较大的药如生半夏、生南星、生附子、川乌、草乌、广东狼毒、了哥王等均应先煎数小时,以减轻其毒性。
2.2 后下
为减少药物挥发性成分逸去,常要求后下的中药有薄荷、藿香、香薷、荆芥、紫苏、木香、砂仁、豆蔻、沉香等。大黄、钩藤也不宜久煎,以免降低其泻下、平肝息风作用。
2.3 包煎
为防止带毛药物,小粒状药物混入汤液,浑腻难服,要以纱布包好煎煮,如灶心土、赤石脂、青黛、旋复花、车前子等。
2.4 烊化
玄明粉、芒硝、蜂蜜、饴糖、阿胶、鸡血藤胶、龟板胶、鹿角胶等先用水加温溶化,待汤剂煎好后过滤去渣冲入或直接溶于药液中,再加温使之溶化服下。
2.5 隔水炖
人参、天麻等贵重稀少药品要求隔水炖,并可连渣内服。
一般中药汤剂,多煎煮2次,每日1次或2次分服,2次分服一般间隔5~6小时,以求均匀发挥药力。重症病人可根据病情需要,随煎随服,1日可服2~3剂。
3 服法
有些药物需根据其性质采取不同的服法:
3.1 冲服
方剂中贵重药或芳香药,久煎影响药效者,可用冲服方法,如沉香、木香,可将饮片放在杯中,将煎好的汤液趁热冲入,温浸后去渣内服。肉桂、藏红花常用焗服方法,即将药物放在杯中,以热水浸泡后服用,可以减少有效成分因煎煮而致的损失。
3.2 调服
方剂中的犀角、羚羊角、牛黄、朱砂等药常另行研粉,用汤剂少许调好服下,再服其余汤剂。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及某些散剂也可调服。除汤剂外,还可根据医嘱用水、酒、米汤、奶汁、醋、蜜、蔗糖调服。
3.3 送服
亦称送下。口服丸、散、膏、丹时多用白开水送下;辛温解表药,祛寒药常用姜汤送下;清热药有时用薄荷汤送下;清肝明目药有时用菊花汤或清茶送下;祛风除湿药、活血化瘀药有时用米酒送下,以助药力。
3.4 噙化
亦称含化。是将丸、锭单药含在口中,使药慢慢在口中溶化,发挥药效。如用山豆根治疗扁桃体炎,噙化后可将药液咽下,药渣吐出;用青榄治喉炎,噙化后可将药液连渣内服;用六神丸治咽喉诸证,噙化后可将药液咽下。
按服药时间的先后,又可分为: ①空腹服,亦称平旦服,即在早晨未进食时服药,常用于驱虫、攻下及治疗四肢血脉病。优点是可使药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药效发挥迅速。②饭前服,一般多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常用于虚证和下焦疾病。优点是有利于药物在胃内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的稀释而影响药效。③饭后服,一般在食后15~30分钟服药,常用于一般疾病和上焦证。优点是可减少药物对胃的 *** 。④食远服,亦称食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常用于治疗脾胃病或攻下时,主要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⑤睡前服,一般多在睡前15~30分钟服药,常用于安眠镇静。有时含大黄的泻药或驱虫剂采用睡前服,次晨可见泄下或排出寄生虫。⑥发作前服,如抗疟药常在发作前2~3小时服。⑦顿服和频服,一次服完者为顿服,常用于重病和下焦病;分次频饮为频服,常用于咽喉食道病,如用威灵仙煎剂治疗骨鲠,或用于饮药欲吐的病人。
按服药冷热,又可分为: ①温服: 即药液微温时服,为一般服法,多用于补托、温养方药。②热服: 即药液较热时服,用辛温解表方药治表寒证热服可助汗解表;用祛寒方药治里寒证热服可助祛除里寒; 用清热方药热服治真热假寒,可免呕吐。③冷服: 即药液冷却后服,用清热方药冷服,可助药清解热邪,用祛寒方药冷服治真寒假热,可免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