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分享东西,家长可以怎么做?
关于孩子分享的问题,一直是父母们很关注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我们的观念中,与人相处要互相帮助,有来有往。不分享代表自私,而自私的人是没有人愿意结交的。爸爸妈妈们认为,孩子要学会分享,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
可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孩子不愿意分享。而且在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分享会让父母感到为难。试想一下,亲戚朋友聚会,孩子们因为不分享起了冲突,虽然是孩子之间的事,也会让大人们感到为难和难堪。这种时候,父母往往会强迫孩子去分享,结果却伤了孩子的心。
其实,孩子不爱分享是有原因的,父母如果不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一味的要求孩子去分享,孩子也许会照做,却不会理解这么做的原因,更不会理解父母的用意。
想要孩子学会分享,父母可以从这三个方面下手:
一、以身作则。父母自己爱分享,给孩子做出榜样,孩子有样学样,也会爱上分享。
二、让孩子看到分享的好处。比如,让孩子明白分享会收获别人的感激和回报,也会收获别人分享的东西。孩子看到分享的结果不是失去,反而会收获更多,自然愿意分享。
三、和孩子站在一起。孩子想要分享的时候,鼓励他。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保护他。像文章开头那个妈妈做的那样。说服教育可以在家中进行,却不要在事发当场进行,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人说,爱孩子先要懂孩子。的确,懂是爱的前提。做一个懂孩子的父母,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的成长。
好的教育方式,它的初衷一定是能让当事人受益的,可我看不到整件事里孩子受益的部分在哪里。
一开始,在吃饭时,孩子口渴,妈妈让孩子去隔壁的便利店「先拿一瓶水」,打算「吃完饭再去给人结账」,我不知道这位妈妈和便利店的老板或店员是不是熟悉,如果熟悉也就罢了,如果并不熟悉,就让孩子用赊账的方式购买商品,我不认为这种方式够道德。
因为这既让便利店店员承受「可能收不回钱,要自己赔钱」的担忧,又让孩子承受「先拿一瓶水,暂时不付钱」的心理压力,虽然我们或这位妈妈都知道事后他们会付钱,但店员和孩子可没有上帝视角,你说至此孩子有受益吗?
接下来,这位妈妈要「试一下」孩子,假装逃单不付水钱,「试探」孩子,试」的本身就包含不信任的意思,你信他你就不必试,你不信他你才试。孩子幼时,最了解他们的应该是父母,自家孩子是不是品性善良纯洁,妈妈能不知道吗,知道又为何要试呢?
当孩子知道妈妈只是想「试探」他,心里会怎么想呢?也许他还太小,还不太会想,更不太会表达,但我相信不管他怎么想,其中一定没有「开心」的成分,你说至此孩子有受益吗?
好的,也许有些人会说,什么「试探不试探」的,不用太较真,这只不过是逗孩子玩罢了,无伤大雅。
那我就要重点说说这个「逗」了。
其实通过这孩子的言行,我们能看出他的整体家教不差,显然妈妈也没有任何坏心,平日对孩子的引导应该多数也很积极向上,所以孩子的表现很「正义」,至少说明他已经内化了社会交往的基础规则,有道德心,也有同理心。
但我们真得警惕生活里这类不易被我们察觉的「逗孩子玩」的行为。
本质上,「逗孩子玩」,就是成人利用自己的认知优势和孩子的认知劣势,要么来体现自己「可以掌控全局」的优越感,要么故意诱导孩子犯错后享受居高临下说教的快感,尽管也许这么做的人,他们的本意并非如此。
你看,我们这代人从小被戏弄得还少吗?
「我想吃你的糖果,能不能分我吃呀?」
——「愿意分啊,真乖,那我吃啦……啊呜……咦,你怎么哭啦?你不是说愿意分我吃的吗?你说话不算数啊!」
——「不分?这孩子怎么一点也不懂分享呀,太小气了!」
「你妈妈再生个弟弟,就不要你啦!你跟我回家当我的孩子吧?」
——「哎哟,为什么哭啦,我只是跟你开玩笑,这孩子怎么一点玩笑都开不得呀!」
「是爷爷奶奶更爱你,还是外公外婆更爱你呀?」
——「是外公外婆呀?哎,真是白眼狼,爷爷奶奶白养你了!」
——「是爷爷奶奶呀?哎,亏得外公外婆对你那么好,天天念着你!
……横竖都是孩子的错,「逗孩子」的那人全对呗。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不要让邻居或七大姑八大姨用这样的方式来「逗」自家的孩子。
但我觉得这种「逗」的方式太过于根深蒂固,身为家长的我们,也常常难以避免,而且最可怕的是,因为并非如他人「逗」得那么露骨,致使我们自己也难以意识到。
就如这位妈妈用把钱剩着给孩子买卡的诱惑来「逗」孩子别再回去付水钱,我想,她肯定也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妥。
可这说不好听点,就是「骗」孩子呀!妈妈正掌控着全局:孩子坚持还钱,说明我这孩子我教育得不错;孩子被说动了,不打算还钱,我再好好教育一番……
5岁的孩子会疑惑妈妈到底是想还还是不想还吗?妈妈会因为骗了孩子而认错吗?
你说至此孩子有受益吗?
孩子不过是被迫证明了一次自己的品性而已。
孩子的美好,就在于他们的幼稚,在于他们的单纯,在于他们的认死理,还在于他们哪怕被伤过也依然保有对父母百分之百的爱和信任。
所以还请不要辜负孩子的美好,伤害他们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