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词语解释
展开全部
文化课教材(高级):苛政猛于虎 作者: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打印机版 FROM: big5.zhengjian/articles/2007/4/4/43031 ◇◇◇ ◇◇◇ ◇◇◇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1),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2)。」乃曰(3):「然。昔者吾舅死于虎(4),吾夫又死焉(5),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6)?」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7),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注释】 (1)夫子:先生,老师,指孔子。式,同「轼」,车前的横木。古时男子乘车取站姿,在车上表敬意时,就低下身子用手扶轼。这里孔子扶轼,是对妇人之哭表示关注。 (2)壹:的确,确实。重(音虫)有忧:有多重的忧痛,即连着有好几件悲痛的事。似……者:像……的样子。 (3)乃:就。这里是一种特殊用法。 (4)舅:公公,丈夫之父。 (5)焉:于此,指虎。 (6)去:离开。 (7)小子:年轻人,年长者对晚辈的称呼。识(音智),同「志」,记载。 【语译参考】 孔子从泰山旁经过,有个人在坟前哭得很哀伤。孔子俯身扶轼倾听哭声,让子路去问问是怎么回事,子路问:」您哭得这么伤心,真像是接连发生了几件悲痛的事。」妇人就说:」是的。从前我的公公死于老虎,后来,我的丈夫也死于老虎,而今我的儿子又死于老虎。」孔子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回答道:」这里没有苛刻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记下来,苛刻的政令比老虎还凶猛!」 【赏析】 儒家主张「为政以德」(《论语·为政》),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出于这种理念,针对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百姓实施的征敛无度、严刑苛法的虐政,儒家往往能较为激烈地予以抨击。这篇著名的小故事,用猛虎比喻苛政,恰当深刻,语中要害。 文章通过一个家庭悲惨遭遇的典型事例揭示苛政杀人的主题,以具体的人物形象诉诸读者的情感与良知,收到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妇人之哭哀戚之至,令人同情;一家三代人惨死于虎口仍不愿离开这个苛政达不到的地方,更把苛政之害民暴露无遗。小故事中没有一句正面议论苛政,而苛政之荼毒百姓的罪恶本质却昭然若揭,这正是文章妙处之所在。 【延伸思考】 1. 政策影响百姓生计,不良政策的确让老百姓受害,只有人人能从为」私」的心态转而为」公」,才是苍生之福。你觉得如何做才能达到此目标? 2.不自由、精神上的威胁,就足以使人陷于恐慌中,当今世上尚有哪些国家是处 于此种状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