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建筑简介

 我来答
慧圆教育
2022-10-02 · TA获得超过503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90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9万
展开全部
道教艺术 道教文学 道教绘画 道教音乐 道教雕塑 道教建筑 道教建筑是道教供奉神仙的场所,也是道士修行、传道和生活的地方。道教建筑从汉晋时期的「治」、「靖」,至南北朝时期演变为规模较大的「馆」或「观」,到了唐代发展为「宫观」大型建筑。现存的古代道教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造或重修。从建筑艺术上来说,道教建筑由传统中国建筑发展而来,基本上沿用了传统建筑的院落布局,但由于道教认为宫观是神仙降临人间的场所,神圣庄严,所以在设计和建造时添注了道教信仰和文化理念,使道教建筑有别于世俗建筑和佛教建筑,因而在传统中国建筑中别具一格。

目录

1 道教建筑历史 1.1 汉晋时期:天师道创立「治」和「靖」 1.2 南北朝时期:道馆和道观的形成 1.3 唐宋时期:宫观的发展 1.4 金元时期:全真道十方丛林的出现 1.5 明清时期:道教建筑精品 2 道教建筑特点 2.1 建筑布局 2.2 建筑形式 2.3 装饰图案 3 注释 4 参考资料

道教建筑历史

汉晋时期:天师道创立「治」和「靖」

早期道士多入深山幽谷潜修,他们大都居于茅舍或岩洞,严格来说这些都谈不上是道教建筑。直到东汉末年天师道教团创立了「治」和「靖」,方可说是道教建筑的开端。治是师家或道官(祭酒)传教之所,靖或庐则是道民祀神之所。唐代《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摘引的《太真科》和《玄都律》分别记载了治和靖的建造规格,[1]其中治所面积达「地方八十一步」,内有崇虚堂、崇玄台、崇仙堂、阳仙房、阴仙房、祭酒舍等设施,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宫观建筑的雏型。

南北朝时期:道馆和道观的形成

随着道教发展,道教建筑到了南北朝初年就有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大批称为「馆」或「观」的场所,例如刘宋永明五年(461年)陆修静在庐山兴建的简寂馆、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陶弘景在茅山兴建的朱阳馆等。南北朝的道馆数量很多,《中国道教史》根据陈国符所辑《道学传》佚文粗略统计可得有名称的道馆47个,又据《茅山志》卷15《采真游篇》可得有名称的道馆、精舍68个。[2]

道馆、道观比起治、靖不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在性质和功能上起了实质变化。天师道的道官和道民既是师徒关系,也是官民关系,两者除了在三会日在治所聚集外,其余日子各自在治所和靖室进行仪式。南北朝兴起的上清派和灵宝派却只有师徒关系,并提倡道士出家住观,在这种主张下出现了师徒共同祀神、修炼和起居的道馆。

道馆大多由奉道的皇帝、贵族、官吏和富室支持兴建,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如此同时,道士对道馆的格局、样式提出了相关规定,如《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置观品》便强调「既为福地,即是仙居,布设方所,各有轨制」,并列出了大量建筑的要求。[3]

唐宋时期:宫观的发展

唐宋时期是道教兴盛,这段期间全国各地广泛兴建了大量道教建筑,建筑的规格变得愈来愈高、规模变得愈来愈大,最终形成了称为宫观的大型道教建筑群。恰巧这时亦正值传统木构建筑成熟时期,不论在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和工艺技术上都日益圆熟,为后世的宫观建筑定下了基本格局。

道教建筑称为「宫」与唐代皇室崇道政策有关。唐代皇室尊奉老子为祖宗,于乾封元年(666年)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下诏在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到天宝二年(741年)再下诏把西京、东京和各州的玄元庙改称太清宫、太微宫和紫微宫。老子祠的建筑之所以可以仿如帝王宫殿般称作「宫」,全是因为老子号为「太上玄元皇帝」的原故。至此以后,规模较大并由帝王敕封的道教建筑都多称为「宫」。

唐代道教建筑特点是: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粗庄,屋顶多用灰瓦覆盖,风格庄严古朴。现存的唐代道教建筑有山西芮城广仁王庙(又称五龙庙),庙内仍保留有唐碑,成为研究唐代道教建筑重要的线索。

北宋年间,奉道的宋真宗和宋徽宗在全国各地建庙设醮,工程规模往往十分巨大。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下诏于开封府建造玉清昭应宫以供皇室斋醮,田况在《儒林公议》中赞誉说:「其宏大瑰丽,不可名拟。远而望之,但见碧瓦凌空,耸耀京国。每曦光上浮,翠彩照射,则不可正视。」同一时间,随着道教信仰的传播,供奉三清天尊、玉皇大帝、东岳大帝、城隍、真武大帝、财神的宫观全国皆是。 宋代道教建筑布局和工艺也变得更加成熟。在布局上殿堂、拜殿(又称献殿)、藏经楼、道众住房等建筑多已俱备,后世的道教建筑基本沿袭了宋代格局。在建筑艺术上,风格开始趋向柔和华丽,屋顶坡度高,使用琉璃瓦剪边,斗拱使用真昂,开始采用减柱法,而门窗则夕用菱花槅扇。现存的宋代建筑有山西省太原晋祠圣母殿、山西阳泉关帝庙大殿、山西晋城二仙观二仙殿、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等。

金元时期:全真道十方丛林的出现

金代大定年间王重阳创立全真道,稍后其徒丘处机开创了全真的十方丛林制度,这为道教建筑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突破。由于全真道以出家住观作为修行方式,所以宫观建筑不仅有供奉神仙的殿堂,还需要配置寮房、斋堂、客房等以供道士集体修炼和起居,并有附属的墓地、塔院、园林、农田等。同时,元代道教建筑开始建有钟钟、鼓楼,酬神演戏的舞台和橎杆。这些发展使道教建筑进一步扩大和多样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建筑体系。

元代道教建筑在结构上,减柱法已成为特点,梁架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修整而成。在建筑内部,殿堂内的神台由宋元前常用的床座改为须弥座,而神像壁画的艺术价值已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至今保存良好的芮城永乐宫的壁画是道教艺术瑰宝。全真道三大祖庭:户县重阳宫、芮城永乐宫和北京白云观都始建于元代,可惜的是只有芮城永乐宫的元代建筑保留至今。除了芮城永乐宫外,现存的元代道教建筑尚有山西省蒲县东岳庙大殿、山西吉县坤柔圣母庙坤柔圣母殿、山西洪洞水神庙和临汾牛王庙戏台等。

明清时期:道教建筑精品

不论道教信仰还是道教建筑,到了明清两代都已进入了稳定时期。由于明代 *** 倾向支持正一道,所以这时期正一宫观的建筑规格相对上较全真宫观为高。综观明代道教建筑,最具代表的是明成祖为供奉真武大帝在武当山兴建了仿如北京故宫风格的建筑群。清代皇室信奉藏传嘛教,整体上对道教正一或全真两派没有任何倾向或偏颇,这时期道教建筑相对前朝较为自由。

从现存的明清道教建筑来看,比较能够反映到传统礼法对建筑规格的等级限制。在建筑艺术上,明代道教建筑已很少使用减柱法,斗拱比例亦较少并作为建筑的一种装饰,官式建筑多用琉璃瓦盖顶而不再仅用琉璃瓦剪道。清代道教建筑艺术风格与明代相近,惟后期的建筑装饰显得繁琐。现存明清道教建筑,比较知名的有北京白云观、武当山建筑群、青城山建筑群、成都青羊宫、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浙江绍兴大舜庙、嵩山中岳庙、解州关帝庙等等。

道教建筑特点

建筑布局

道教建筑基本采用传统建筑的院落布局,由数进纵向的三合或四合院落组成,整体呈长方形。这种布局中轴对称,各主要殿堂都布置在中轴线上。每个殿堂两厢各设配殿或房舍,连同中间的庭院构成一个三合或四合院落。各进院落借用建筑标高、建筑形制、庭院空间等不同,为整个建筑群形造出层次分明、依次递进的形态,展现恢宏和庄严的气象。这种布局也便于引导信善循着各进院落参神进香。

道教建筑比较严谨的布局,在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为影壁、山门、幡杆、钟鼓楼、灵官殿、主要殿堂,侧轴线上则可灵活布置配殿、执事房、道众住房、斋堂、客房等设施。大的宫观又在两边增建东跨院和西跨院。在中轴线的后部或侧面,则多以亭台楼榭点缀自然或人工景观,构建小型园林。设计者在这大原则下,在建造时再因应地形地势、建筑条件、地方文化等而加以变化。

现存的道教建筑中,以明清 *** 为国家祀典建造的庙群规格最高,布局也最为严谨,例如泰山岱庙和武当山玉虚宫。这些建筑群采用宫殿规格和形式,按三朝五门、前朝后寝的原则布局。以泰山岱庙为例,建筑群占地9.6万平方米,四周城堞高筑,周辟八门,南垣有正阳门、东掖门、仰高门、西掖门、见大门,东垣有东华门,西垣有西华门,北垣有厚载门。在中轴线上从门外的遥参亭起,依次为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其中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形成三朝。天贶殿前广阔的庭院,可以容纳数百人举行类似朝会的祭祀仪式。

明清时期一般大的宫观建筑,则可以全真祖庭北京白云观为代表。北京白云观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中、东、西三路及后院,规模宏大。中路以门外的「万古长春」照壁为起点,依次为牌楼、华表、山门、窝风桥、灵官殿、钟鼓楼、三官殿、财神殿、玉皇殿、救苦殿、药王殿、老律堂(七真殿)、丘祖殿和三清四御殿。东路有有三星殿、慈航殿、真武殿、雷祖殿。西路有神特、祠堂院、八仙殿、吕祖殿、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等。后院花园名云集园,又称小蓬莱,中心为戒台和云集山房,东有友鹤亭、云华仙馆,西有妙香亭、退居楼。

位于洞天福地和名山大川的道教建筑,则多巧妙利用自然环境,或依山就势,或见山筑桥,或因高建亭,或就洞修宫,就地取材,布局灵活多变。这些建筑群未必有明显的主轴线,各个殿堂和房舍因依地形和地势,上下左右延伸开展,形成独特的建筑立面和院落空间,青城山天师洞、崂山太清宫、陇县龙门洞、千山无量观等属于此例。以位于青城山天师洞为例,其建筑依山势分布在白云溪与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信善从「五洞天」沿着弯曲山道逶迤向前,经过翼然亭、集仙桥,到达建在陡坡之上的古常道观山门,然后是主体建筑三清殿、黄帝祠、三皇殿,从三清殿西北侧折,从「龙蹻仙踪」登阶而上是天师殿,再右折拾级而上才到达混元顶岩壁的天师洞,整个建筑结合于自然环境。

建筑形式

山门

山门是道教建筑的正面门户,也是整个建筑群的正式起点。由于古代道观多建筑于山林之间,故此称为「山门」。山门象征凡间和仙境的分界,山门以外属于凡间,当通过山门就意味进入了修真的神仙洞府。

殿堂

传统中国建筑概分为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两大类。官式建筑又分「大式」和「小式」两种。大式建筑立于台基之上,在楹柱和横梁之间用斗拱挑出,承托重担庑殿顶、重担歇山顶、庑殿顶、歇山顶等华丽的屋顶。小式建筑则没有斗拱,屋顶采用比较简单的悬山顶、硬山顶等,一般用于次要建筑或园林。官式建筑的屋脊上有脊兽装饰,如正脊上有望兽或吻兽,垂脊上有垂兽、仙人走兽,戗脊上有戗兽等。此外,一般来说也只有官式建筑才能够使用彩画。历史上得到帝王敕封,或供奉道教天神和帝君的宫观,多采用大式建筑。除此以外,供奉地方神明或道士专用于修行的道院,多采用小式建筑或民间建筑。近代以来,传统中国建筑的等级限制已不再适用,但在新建庙宇时仍具一定参考价值。

楼阁

「宫观」二字中「观」的本义就是高的楼台。传统中国文化认为,高楼为观星望气和迎接神仙的好地方,故此道教建筑中多有楼阁。相传最早的道教宫观陕西终南山楼观台,原本就是关令尹喜观星望气的「楼观」。西汉时期,汉武帝认同大臣公孙卿「仙人好楼居」的说法,为求迎接神仙下令在长安城兴建蜚廉桂观、在甘泉宫则兴建益延寿观。[4]道教建筑常见的楼阁有望仙楼、聚仙楼、万仙楼、三官阁、三茅阁、文昌阁、真武阁、斗姆阁等,其取名多与所供奉的神仙有关。

亭子

道教建筑多有取材自八卦图案的八角形设计,如八角形的华表、石台、窗户、亭子等等,其中八角亭在布局运用上较为突出。传统建筑中除园林外,严谨的建筑布局中很少使用亭子,但道教建筑却往往把亭子布置在显要的位置,例如登封中岳庙庙后的黄盖峰顶盖有一座重檐八角山亭、成都青羊宫在三清殿之前有重担八卦亭、泰山碧霞祠在十分小的庭院中央有一座八卦香亭等。

园林

道教宫观的园林建筑为道士提供了接近自然、返朴归真和静心修炼的环境,也是信善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道教宫观的园林设计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以人造景观为主,例如北京白云观、成都青羊宫、二仙庵等等。北京白云观后院的小蓬莱由三个庭院连接而成,游廊迂回,假山环绕,花木葱郁,绿树成荫,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二、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辅以人工造景,例如青城山天师洞、终南山楼观台、陇县龙门洞、千山无量观等。四川青城山天师洞,周围空谷环抱,古树垂萝,清静幽深,亭、桥、牌坊点缀于自然山林之间。

装饰图案

道教建筑的装饰图案,常用的有太极、八卦、四灵、暗八仙、鹤、龟、鹿、灵芝、仙草等道教图案。太极和八卦是道教标志;四灵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象征四方,道教以其为护法神灵;暗八仙指八仙手持的法器,即钟离权的扇子、吕洞宾的宝剑、李铁拐的葫芦、张果老的渔鼓、韩湘子的笛子、蓝采和的花篮、曹国舅的拍板、何仙姑的荷花,寓意神仙和吉祥的降临;鹤、龟、鹿、灵芝、仙草等是长寿和长生不老的象征。除此以外,道教建筑也通用民间各种吉祥图案,例如松柏、蝙蝠、百寿图、百福图等等。

注释

↑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摘引《太真科》:「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治正中央,名崇虚堂,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开,起堂屋上,当中央二间,上作一层出崇玄台。当台中央,安大香炉,高五尺,恒燌香。开东、西、南三户,户边安窗,两头马道,厦南户下、飞格上,朝礼天师子孙。上八大治,山居清苦、济世道士,可登台朝礼,其余职大小、中外祭酒,并在大堂,下遥朝礼。出崇玄台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间、十四丈、七架,东为阳仙房,西为阴仙房。玄台之南,去台十二,又近南门,起五问、三架门室。门室东门,南部宣威祭酒舍;门屋西间,典司察气祭酒舍。其余小舍,不能其书,二十四治,各各如此。」《玄都律》:「民家安靖于天德者,甲乙丙丁,地作入靖。小治,广八尺,长一丈;中治,广一丈二尺,长一丈四尺;大治,广一丈六尺,长一丈八尺。面户向束,鑪案中央。」 ↑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1册,页555至556。 ↑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置观品四〉:「夫三清上境,及十洲五岳,诸名山或洞天,并太空中,皆有圣人治处,或结气为楼阁堂殿,或聚云成台树官房,或处星辰日月之门,或居烟云霞霄之内,或自然化出,或神力造成,或累劫营修,或一时建立,其或蓬莱、方丈、圆精、瀛洲、平园、阆风、昆仑、玄圃,或玉楼十二,金阙三千,万号千名,不可得数,皆天尊太上化迹,圣真仙品都治,备列诸经,不复详载。必使人天归望,贤愚异域,所以法彼上天,置兹灵观,既为福地,即是仙居,布设方所,各有轨制,凡有六种:一者山门,二者城郭,三者宫掖,四者村落,五者孤逈,六者依人。皆须帝王营护,宰臣修创,度道士、女冠住持供养,最进善之先首,不可思议者也。造天尊殿、天尊讲经堂、说法院、经楼、钟阁、师房、步廊、轩廊、门楼、门屋、玄坛、斋堂、斋厨、写经坊、校经堂、演经堂、薰经堂、浴堂、烧香院、升遐院、受道院、精思院、净人坊、螺马坊、车牛坊、俗客坊、十方客坊、碾硙坊、寻真台、炼气台、祈真台、吸景台、散华台、望仙台、承露台、九清台、游仙阁、凝灵阁、乘云阁、飞鸾阅、延灵阁、迎风闽、九仙楼、延真楼、舞凤楼、逍遥楼、静念楼、迎风楼、九真楼、焚香楼、合药堂等,皆在时修建,大小宽窄,壮丽质朴,各任力所营。药圃果园,名木奇草,清池芳花,种种营葺,以用供养,称为福地,亦曰净居,永劫住持,勿使废替,得福无量,功德第一。」 ↑ 《史记》〈孝武本纪〉:「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册。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中国古建筑大系》第7册《道教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薛林平:《中国道教建筑之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尹志华:《道教旅游指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宗教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 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