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县的历史
西周初,地属翟。
东周隶晋、隶魏、隶秦,更迭频繁。
秦统一六国后,全国实行郡县制,于今榆林一带置上郡,在今子长县石家湾乡曹家坬附近设阳周县,隶上郡。
楚汉战争时,项羽于高祖元年(前206)二月在戏(今临潼县东)分封诸侯,封董翳为翟王,改上郡为翟,境内为翟地。
七月,董翳降汉,阳周为西汉上郡属县。
新莽时期,王莽改阳周县为上陵峙,仍隶上郡。
东汉初,废上陵峙,置肤施县(治所在今绥德附近),子长县为上郡肤施县地。
建武十八年(42),罢州牧,复置州刺史部,境内属并州刺史部,仍为肤施县地。
三国时期,境内为羌胡占据,未置县。
东晋时期,境内相继为前秦、后赵、后秦领地。
东晋义熙三年(407),赫连勃勃于奢延水(今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筑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夏国,境内为夏国领地。
南北朝时期,境内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所辖。
北魏始光元年(424),境内属夏州辖。
北魏中叶,在今子长、延川县交界地带设朔方郡魏平县,境内为魏平县地。
神龟元年(518),在今县东北部设城中县(治所在今子洲境内),境内分属城中、魏平两县。
北周,境内为延州城中、魏平县地。
隋代开皇元年(581),城中县避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名讳改称城平县,治所东迁30里(今清涧县境内),境内仍属城平、魏平两县,隶延州。
大业三年(607),延州废,置延安郡,境内为延安郡辖地。
大业十三年(617)八月,延安、雕阴诸郡降唐,境内属唐。
唐代武德元年(618),大并州县,分天下为15道,境内为关内道延州延川县地。
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境内为上郡延川县地。
五代十国时期,境内相继为后梁、后唐辖,隶延州。
北宋初,设路以辖州,境内隶郎延路延州,仍为延川县地。
至道年间(995~997),境内被两夏占据。
康定元年(1040),升安定寨为安定堡。
庆历元年(1041)设丹头寨(在今史家畔乡丹头村)。
元符元年(1098)在安定堡西北置殄羌寨。
崇宁元年(1102),在安定堡西北筑天降山骈城,政和八年(1118)更名制戎城。
正大三年(1226),升绥平、怀宁、克戎3寨为绥平、怀宁、克戎3县,今子长县南沟岔乡属怀宁辖,余为延川县地。
蒙古宪宗二年(1252),升安定堡为安定县,属延安路辖。
至元元年(1264)析置丹头县,至元四年(1267)撤丹头县并入安定县。
明洪武二年(1369),改延安路为延安府,子长县属延安府绥德州辖。
清代实行省、道、府、县四级行政制,子长县为陕西省延榆绥道延安府属县。
民国二年(1913),省下设道、县两级,子长县隶属陕西省榆林道。
二十二年(1933),道制废除,县直属于省。
二十三年(1934)八月, *** 陕北特委在涧峪岔区景家河村建立陕北第一个县级政权——安定县革命委员会,十月,更名为赤源县临时苏维埃 *** ,十二月改称赤源县苏维埃 *** ,为陕北第一个县苏维埃 *** ,与南京 *** 陕西省安定县 *** 并存。
二十四年(1935)二月,秀延县苏维埃 *** 在境内建立(治所在今玉家湾镇柳树沟村,1937年10月并入边区安定县)。
同年一月底,陕北省在境内白庙岔(今属安塞县)成立。
同年四月,西北工委在安定县西北和安塞县北部筹建重远县(未公开),五月,在此区域建立子长县(1937年10月废)。
赤源、秀延、子长3县隶属陕北省。
同年九月,赤源、秀延、子长3县隶属陕甘晋省。
十月,瓦窑堡市(县级建置)建立,亦隶属陕甘晋省。
十一月, *** 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瓦窑堡遂成中国革命的红都。
西北办事处成立后,赤源、秀延、子长、瓦窑堡4县市属陕北省辖。
二十六年(1937)九月,边区安定县与陕西省安定县在境内并置,边区安定县为陕甘宁边区 *** 直属县。
二十九年(1940)二月二十九日,陕西省安定县 *** 撤离,境内属边区安定县辖。
三十一年(1942)五月一日,经陕甘宁边区 *** 批准,安定县改为子长县,沿用至今。
建国后,陕西省人民 *** 于1950年5月2日发布划分区域命令,子长县为绥德分区辖县。
1956年10月5日,子长县划归延安专署辖。
1958年11月,安塞县治撤销,原安塞县北部地区划入子长县,1961年6月复归安塞。
2024-11-2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