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是不是白居易所写的
春夜喜雨不是白居易所写的,而是杜甫写的。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全诗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翻译: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颔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不是白居易所写,这个是当今人写的歌颂老师的诗,具体作者已经不可考。诗中以桃李比喻学生,将老师的付出和学生的收获写于诗中,表达了对老师教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诗如其名,就是谢恩师的诗,虽然不是名诗,但却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到毕业季,这首诗总会出现各大校园里。
《师恩》原文
春满江山绿满园,桃李争春露笑颜。东西南北春常在,唯有师恩留心间。
译文
万水千山都充满了春意,园子里也满是绿色,桃李也在争春中露出了笑颜。无论在何方,老师的教导之恩都会留存在心间。
扩展资料:
学生的“桃李”之喻
“桃李满天下”是人们对辛勤育入、教出的学生遍布各地的老师的赞誉之辞。那么,为什么称学生为“桃李”,而不是其他的呢?
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做官时,曾保荐过很多人。后来他丢了官,只身跑到北方,见到一个叫筒子的人。
子质向简子发牢骚说:“我过去培养了许多人,但是,当我遇到困难时,竟然没有一个人来帮助我。你看,我如今就落得孤身一人的地步。”
筒子听罢,劝慰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阴下乘凉,秋天还可以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它不但没有树阴,而且还会长出刺来扎人。
可见,培养人、保荐人也要注意对象。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种子,然后再培植啊!”
因此,后人就用“桃李”来比喻有培养前途的人,现在则泛指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