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曹禺剧本《北京人》)详细资料大全

 我来答
野半下独0y
2022-09-26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9万
展开全部

三幕剧《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落为全局矛盾冲突的线索於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通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必然破产的结果。剧本作者曹禺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北京人
  • 编剧 :曹禺
  • 主要人物 :曾家三代
  • 类型 :戏剧
内容梗概,人物性格,写作动机,作品评价,创作评价,曹禺,

内容梗概

《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古老的曾家此时住着三代人,第一代人是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曾皓的儿子曾文清,他的妻子曾思懿,一直在照顾曾老太爷的年近30岁的愫方,寄居在曾家的曾文清的妹妹曾文彩和她的丈夫江泰,第三代人曾文清年仅17岁的儿子曾霆和他18岁的妻子曾瑞贞,还有住在曾家的房客人类学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儿袁园,他的同事长相和身材都极像远古时期原始人的”北京人“。离开曾家多年的老仆人陈奶妈带着自己的孙子小柱子回到北京曾家探望自己的老主子,得到曾家第二代人曾家儿媳妇儿曾思懿假意的热情相待,一番交谈中讨债的人在曾家门外死死讨债,而曾家少奶奶却死死不肯给钱叫管家张顺将其赶走,张顺与陈奶妈一起骂着赶走了讨债人。一旁小柱子与曾霆,袁园一起玩耍。八月节晚上曾家人请客所有人在家里吃饭,曾思懿谈到愫方的出嫁问题,主张愫方嫁给袁任敢,曾皓和曾文清则予以反对,此时讨债人又来到门口讨债,袁任敢和”北京人“用武力赶走了讨债人。瑞贞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身孕,而自身早已厌倦了曾家的生活希望打胎与袁任敢一行一起离开曾家,愫方劝其不要打胎,而瑞贞却心意已决。一方曾霆并不认可父母包办的婚姻而喜欢上了袁园,无奈袁园淘气没有表示。江泰责怪曾家人没心没肺喝醉酒无意将曾皓打伤,曾皓昏死住进医院,回来后刚好自己生日当天,邻家杜家向曾家讨债,提出条件要么交钱要么交出曾家房子要么交出曾皓年年上漆的棺材,曾少夫人认为父亲有钱,自己不愿出钱还债,提出交出棺材。江泰提出自己去找自己的朋友公安局局长,结果在大家的期待中江泰出走,交棺材的时刻已到,江泰却没有出现,在曾皓无助痛苦的呐喊中杜家人抬走了棺材,大少爷曾文清吞下鸦片断气而亡,曾霆写下了和瑞贞的离婚协定,愫方最终决定与瑞贞一起离开曾家,在劝好曾皓休息之后,愫方和瑞贞踏上了离开的汽车。

人物性格

曾 皓——在北平落户的旧世家的老太爷,年六十三。 曾文清——曾皓的长子,三十六。聪颖清俊,善良温厚,但是性格软弱无能,虽然已是中年却依旧没有生活经济来源,是一个”废人”从小与愫方相爱,却未能与愫方结合,在父母的主持下与曾思懿结合,后在绝望中吞食鸦片死亡。 曾思懿——曾皓的长媳,三十八九。自命知书达礼,精明干练,整天满脸堆著笑容,心里却藏着刀,虚伪,自私,多话,从来不知自省。平素以为自己既慷慨又大方,而周围的人都是谋害她的狼鼠。嘴头上总嚷着“谦忍为怀”,而心中无时不在打算占人的便宜,处处思量著“不能栽了跟头”。一向是猜忌多疑言辞间尽性矫揉造作,总之,她自认是聪明人,能干人,利害人,有抱负的人。 曾文彩——曾皓的女儿,三十三岁。 江 泰——他的女婿,文彩的丈夫,一个老留学生,三十七八。曾经做官,后来失势遭到通缉躲在曾家,有做实业的想法无奈未有实际作为。经常抱怨,然后喝酒 *** ,说话坦率诚实,最后一幕却欺骗了所有人拿着30元出去喝酒。 曾 霆——曾皓的孙子,文清与思懿的儿子,十七岁。性格软弱,反感自己的母亲,喜欢袁园。 曾瑞贞——曾皓的孙媳,霆儿的媳妇,十八岁。与曾霆没有爱情,后怀有身孕然后打掉,与曾霆协定离婚后瞒着家长们与袁家人一起离开了曾家。 愫 方——他的姨侄女,三十上下。性格温婉和善,沉默忧伤,处处忍让。父母早逝,来到曾家,一直承担著照顾曾皓的担子没有怨言,爱曾文清。最后在绝望与不舍中决定离开曾家。 陈奶妈——哺养曾文清的奶妈,年六十上下。性格直爽,有着乡下人的淳厚善良。 小柱儿——陈的孙儿,年十五。 张 顺——曾家的仆人。 袁任敢——研究“人类学”的学者,年三十八。 袁 圆——袁的独女,十六整。性格活泼开朗,天真率性,天真的说希望嫁给“北京人“ “北京人”——在袁任敢学术察勘队里一个修理卡车的巨人。

写作动机

剧本作者曹禺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作品评价

《北京人》是曹禺40年代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达到新高度的一个标志。是曹禺在抗日战争时期继《蜕变》后写成的另一部力作,也是曹禺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在业内被专家认为是曹禺先生最好的一部作品。

创作评价

《北京人》中的人物形象创作艺术上吸收了大部分其他作品创作的精华,在其中又另外有新的创造。例如曾思懿的形象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有一定的相似性,曾文清与《家》中的高觉新有所相似,而愫方则似乎综合了《家》中梅与觉慧的形象,而三代人各有矛盾又相互交织,使得全剧紧凑而富有张力。《北京人》显示出曹禺的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达到的新的高度。

曹禺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在天津出生。自小家境富裕,常有机会去看文明戏和传统旧戏,培养了对戏剧的兴趣。1923年春入读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1928年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预科,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涉猎西方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1933年大学毕业,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学任教,数月后进入清华研究院研究戏剧。 曹禺就读中学时已开始以笔名投稿杂志,并参与戏剧演出。大学毕业前写成《雷雨》剧本,并于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上发表。1935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6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应邀赴南京国立戏剧学校任教,后随校迁长沙和重庆。1942年初辞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教职,从事戏剧写作和编导活动。1946年3月,与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任教上海戏剧学校,后担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自编自导了《艳阳天》一片。在中国 *** 的安排下,1948年底秘密转道香港再经烟台到达解放区,1949年2月赴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 建政后,曹禺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任院长。文革期间被批斗,在北京人艺剧团和宿舍看守传达室。1978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恢复原名,曹禺再次任院长,并完成《王昭君》剧本。1996年12月13日在北京逝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