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哪些不良习惯,会导致孩子抑郁?

 我来答
轻柔且仁厚的小风光
2023-03-23 · 超过149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3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0万
展开全部
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的杭州学霸父母,擅自给孩子停了抗抑郁的药,把它换成了维生素。他们说,女儿不想读书,就是小题大做,就是作。

原来,他们的女儿因小升初不适应,成绩一落千丈。这时,孩子跟父母说,她不想上学、想去看病。可是,她的父母却不能理解她,也想不明白她的成绩为什么会下降,对孩子的要求他们选择了漠视。

后来,女孩确诊了抑郁症,到她上初三的时候,已经有了自杀倾向。可她的妈妈还是不相信女儿有抑郁症,竟然用维生素替换了抗抑郁的药。

心理医生说:这个女孩从幼儿园开始,就被父母逼着学钢琴,每天要弹好几个小时。现在妈妈的这一举动,可能会将孩子推向另一个深渊。

在《中国儿童自杀报告》里,有一份调查结果非常令人吃惊。那就是我国目前每5个学生当中,就有一个曾考虑过自杀。

而在《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里指出,未成年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

看着这一串串的数字,让人不寒而栗。现在的青少年这是怎么啦?引发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背后的原因各种各样,现在就说一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4种不良的养育习惯,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问题。

一、家长贬损打骂的教育方式,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

记忆最深的就是那个14岁的上海女孩,跳楼自杀留下3页纸的遗书。字字句句,展示的是一个得不到父母认可的孩子,无助绝望的内心。

她在遗书中写道:“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你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我达不到。”

为了所谓的高分,断送了女儿的生命。这个女孩说:“没什么好难过的,是你们说不指望我,我相信你们。”

父母可能说的是气话,是反话,是为了激励孩子。可孩子会认为家长说的就是真的。

在我儿子读小学时,有段时间他经常玩电脑。有一次我很生气,随口就说:“你再玩我哪一天总会打断你的手。”说完我也就忘记了。

很多年后我整理他的笔记本,发现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妈妈说会打断我的手。我想,我的手总有一天会被妈妈打断的。”看完我真的很后悔自己说的话。

想想孩子有多少个日子,是活在恐惧当中,在害怕哪一天手就被打断了。

所以,父母自以为是的激励施压,带给孩子的却是深深的心理和性格上的伤害。

二、负面聚集的情绪习惯,给孩子带来的无形压力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们都习惯聚集一些负面的东西。报刊网络上刊登的负面新闻,浏览观看的人总是特别多。老师开家长会,父母也更容易记住老师批评的内容。我一个同事,皮肤很白,她的脸微胖,每次照相她都抱怨自己脸大,很少听她说自己的优点。

所以,放大缺点,忽略优势,灾难性思维,似乎是很多人的习惯。殊不知,家长这样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文景是一个初三的学生,她的成绩挺好的,但是她平时不爱运动,所以体育成绩一直都不好。快要中考了,妈妈天天在她耳边念叨:“你的体育成绩不好,别人轻轻松松就可以超过你好多分。要知道,文化课多一分都不简单,你看你可怎么办?”

文景听妈妈念多了,对自己渐渐地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就考不上重点高中了。幸好老师觉察出文景的情绪变化,在了解情况后,老师对文景说:“你的各科成绩都不错,这是你的一大优势,体育不好,你可以每天练习一下,能提多少算多少。在中考中,各科成绩是西瓜,体育成绩是芝麻,你可不能为捡芝麻丢了西瓜。打起精神来学习,老师看好你。”

老师的一番话,让文景振作起来了。后来在中考中发挥了正常水平,如愿进入了一所重点高中学习。

所以,我们要学会多看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建立正向的心态和情绪。你想好,事情才能向好的方面发展。

三、伪挫折教育,给孩子带来挫败感

有的家长为了提升孩子的抗逆力,给孩子人为制造挫折,以为孩子经受的挫折多了,他就会有抗逆力。岂不知,结果却与家长的期望恰恰相反,孩子会成为一个自卑、对自己低评价、自我认同度低的人。

悦可的爸爸就是一位这样的家长,在他的认知里,孩子就是“轻骨头”,不打不骂不成器。悦可考了全班第3名,开开心心跑来告诉爸爸,他却对悦可说:“一点这样的成绩也值得你这么高兴,你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悦可还记得,在她6岁的时候,有一次她跑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皮,血跟着流了下来,她没忍住,哭了出来。爸爸走过来,凶她:“哭什么哭?一点点小伤你也承受不了?以后生活的大风大浪你怎么去承受?把眼泪擦干,不许再哭了。”

小小的她,竟然在那一刻,生出对爸爸的“恨”来。

初中的时候,悦可班上有一个男同学,让悦可感受到从没体验过的关心和呵护,早已对父母关闭了心门的悦可,一下子就对这位男同学“情有独钟”。两个人就这样懵懵懂懂陷入了“爱河”。

后来,两人读完初中,因成绩太差,没能考上高中,两人早早就进入社会。

悦可的故事,让人唏嘘。她本该有一个更好的前程,却败在挫折教育之下。

四、控制模式的养育方式,让孩子失去自我

前文中那个换掉女儿抗抑郁药的妈妈,就是一个控制型的家长。一切都是她说了算,她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听不见孩子心里的声音。一切都是她“认为”,她“觉得”。

她认为女儿是“作”,她觉得女儿不是抑郁。所以她才会做出这么荒唐的行为。

控制型的家长,通常考虑的是自己的面子,自己的需求,打的是为孩子好的口号。

在《少年说》某期节目里,来了一对母女。妈妈对正在读4年级的女儿说:“你在妈妈眼里是非常的优秀,如果你能改正那些缺点,你就是一块美玉。那些毛病就是这块玉上面的瑕疵,那些瑕疵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一块石头。你想做玉还是做石头?”

女儿低着头,小脸毫无表情,但却不得不顺从地说一声:“想做玉。”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母亲,好胜又好强,孩子在母亲的控制下,因为达不到母亲的标准,成不了母亲所期盼的“玉”,就会在母亲的暗示下,失去自信与自尊。有些封闭自己,有些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变得抑郁,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所以,家长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控制孩子的行为。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和接纳孩子,把与孩子进行情感链接作为头等大事来处理,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自由、有尊严地活在我们身边,这比什么都好。

周国平曾经说过:父母无权决定孩子的未来。因为他的未来,一半在上帝手里,即他的外在遭遇;一半在自己手里,即他应对外在遭遇的心态和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家长要有慢养的心态。生命是一场马拉松,我们用科学的爱,去滋养孩子,相信孩子能自然成长为一棵树、一株花、一棵草,形态不一样,却各有各的美。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