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经典诗词名句大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8.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9.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
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1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1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13.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曹操《苦寒行》
14.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曹操《陌上桑》
15.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曹操《薤露行》
扩展阅读:文学成就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扩展阅读:曹操的人物生平
曹操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显赫的宦官。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自幼机警,既长,喜结交名士。20岁时,受州郡举荐,以“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在任期间,造五色棒悬于尉廨门上,有犯禁者,不论地位高低,皆棒杀之。后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后迁顿丘令,征拜议郎。灵帝光和7年(184),改任骑都尉,随皇甫嵩镇压颖州黄巾军,迁为济南相。中平6年(189),曹操与袁绍讨伐董卓兵败。后镇压黄巾军,队伍日益壮大,于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县,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从此,曹操大权在握,号令四方,灭吕布、破袁绍,征乌桓,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先声夺人的优势,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制",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曹操坚持"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多方延揽人才。在军事上曹操"自作兵书十余万言",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深得兵法之要。他的一生主要是在征战中度过的,指挥作战"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若神"。从39岁至53岁的14年间,他经历50余战,先后消灭了杨奉、韩暹、袁绍、袁术、陶谦、吕布,收降了张绣,征服了乌桓,统一了北方。赤壁兵败之后,曹操仍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战合肥,逐马超,据关中,平定河西、陇右诸地,巩固了北方统一。在文学上,曹操倡导文学新风,创作了许多优秀诗歌和散文,对建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8.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9.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
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1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1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13.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曹操《苦寒行》
14.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曹操《陌上桑》
15.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曹操《薤露行》
扩展阅读:文学成就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扩展阅读:曹操的人物生平
曹操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显赫的宦官。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自幼机警,既长,喜结交名士。20岁时,受州郡举荐,以“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在任期间,造五色棒悬于尉廨门上,有犯禁者,不论地位高低,皆棒杀之。后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后迁顿丘令,征拜议郎。灵帝光和7年(184),改任骑都尉,随皇甫嵩镇压颖州黄巾军,迁为济南相。中平6年(189),曹操与袁绍讨伐董卓兵败。后镇压黄巾军,队伍日益壮大,于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县,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从此,曹操大权在握,号令四方,灭吕布、破袁绍,征乌桓,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先声夺人的优势,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制",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曹操坚持"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多方延揽人才。在军事上曹操"自作兵书十余万言",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深得兵法之要。他的一生主要是在征战中度过的,指挥作战"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若神"。从39岁至53岁的14年间,他经历50余战,先后消灭了杨奉、韩暹、袁绍、袁术、陶谦、吕布,收降了张绣,征服了乌桓,统一了北方。赤壁兵败之后,曹操仍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战合肥,逐马超,据关中,平定河西、陇右诸地,巩固了北方统一。在文学上,曹操倡导文学新风,创作了许多优秀诗歌和散文,对建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