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标志性建筑是?
罗马的标志性建筑是古罗马竞技场,又叫斗兽场。
在罗马最吸引游人的大竞技场(科洛塞奥竞技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它是迄今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永恒的象征。
大竞技场原名“弗拉维奥露天剧场”。其地基原是古罗马帝国有名的暴君尼禄皇帝的金宫中的一个小湖。公元72年,维斯帕西安皇帝开始兴建,至公元80年由蒂托皇帝完成,历时八年之久。由于修建竞技场的两个皇帝以及后来完成竞技场最后一层建筑的皇帝都属于弗拉维奥家族,即弗拉维奥皇朝时期,故称“弗拉维奥露天剧场”。
古罗马大竞技场外观呈正圆形,俯瞰实为椭圆形。整个建筑物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均用淡黄色大理石砌成。可容纳观众8.7万人。围墙共分四层,一、二、三、层均有半露圆柱装饰。第一层的圆柱为粗犷质朴的多古斯式,第二层圆柱为优美雅致的爱奥尼亚式,第三层圆柱为雕饰华丽的柯林斯式。每两根半露圆柱之间为一长方形拱门,一、二、三层共计80个拱门。第四层外层表面装饰教简单,由长方形窗户和长方形半露方柱构成。在该层的2/3高处,设有等距离的支架,供举行盛会时,固定圆顶上方的天篷,为观众遮阳。据说,在古代的时候,第二、三层每个拱门洞中有大理石人物雕像一尊作为装饰,其姿态各异,英武豪俊,使建筑显得既宏伟又不失灵秀,既凝重而又空灵。整体建筑看上去颇象一座现代化的圆形运动场。
竞技场内为阶梯形看台。据资料记载,当年竞技场的看台分为三个区:底层为第一区,是皇室、贵族、骑士阶层的座位;二层是第二区,为市民席;最高层即第三区,是平民区。第三区上部还有一层,是专为妇女们保留的,其座椅为木制。再上面为一个较大的平台,此处可供观众随意站立观看表演。为了安全,看台前专门建有高高的栏杆护墙,与表演区相隔。第一区的第一排是皇帝及其随行人员的专座,用整块大理石雕琢而成。该区的其它作为则为元老院议员、祭司、法官、贵宾,以及后来的主教所设。竞技场还专门为观众进出建有四座大型拱门。当然,皇帝进出自有专设之门,该门位于竞技场东北部第三十八和三十九两门之间,较之其它门要宽得多且带有一框。
竞技场中央是一个椭圆形的角斗场,长约86米,最宽处为63米,是斗兽、竞技、赛马、歌舞、阅兵和进行模拟战争的场所。当时为观赏水战,可引湖水进场淹灌成池。虽然昔日76米长、46米宽的大舞台已不复存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过去供演员化妆、角斗士做竞技准备和关闭野兽的地下窑室,但如果仔细分辨,仍可使人领略2000年前建筑师们的科学设计。
历经2000多年风霜雨雪的侵蚀,多次遭到天灾人祸破坏的大竞技场,其高耸的围墙已经残缺不全,角斗士与猛兽生死搏斗的舞台和罗马市民贵族的座席也已破败不堪,但仍不失其雄伟壮观的气势。
这座巨大的露天剧场叫做弗拉维奥剧场,因为它是由弗拉维奥家族的几位皇帝建造的。通常,人们称之为科洛塞。这是建造在一片凹地上的宏伟建筑。尼禄时代,这一凹地是尼禄金殿花园里的一个人工湖。竞技场的工程由维斯帕西亚诺皇帝於公元72年至75年开工兴建,由蒂托皇帝於公元80年完工。传统说法是,建造这座建筑物使用了四万奴隶,这是蒂托皇帝在摧毁耶路撒冷後於公元70年带回罗马的十万俘虏中的一部分。
可以容纳至少五万名观众的竞技场主要用途是斗兽和角斗士角斗。这些活动形式多样,装备精良,比其它任何活动更能激起特别喜爱残忍场面的广大观众的激情和疯狂。
在众多的表演中,首先值得回忆的是庆祝竞技场竣工的表演,庆祝活动延续了一百天,杀死五千头猛兽,有上百名角斗士丧生。图拉真在位期间,总共杀死一万一千头猛兽,有一万名角斗士在此角斗。在普罗博在位期间,仅在一次斗兽时就同时放入场内一百头幼狮,其吼声震动了整个竞技场。然而,更多的则是角斗士的角斗。人们对这种残忍的角斗如此着迷真难以令人相信,特别是妇女们竟然也对此极为着迷。在这种残忍的角斗中,只有胜够一定次数的角斗士才能获得自由。
直到公元608年,竞技场一直用於角斗和斗兽,中世纪时改成一个城堡。此後部分被毁,成了挖取建筑材料用以建造教堂和宫殿的场地。这样破坏一直持续了好几个世纪,到了十九世纪才被制止,那时,几届教皇开始对之进行修复,那些补砌的砖就是历次修复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