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塔是位于杭州西湖的那个方向?
西面,雷锋塔
雷锋塔初建于公元10世纪。
公元10世纪,那时的杭州城是吴越国国都。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西湖夕照山上开始了雷锋塔的建造。原先计划建造“千尺十三层
”,由于财力所限,实际施工时只建了七层,形制与六和塔相似。雷锋塔初建成时,金碧辉煌,瑰丽多姿。全塔以砖石砌成塔身、塔心,塔基
平面是一个等边八角形,外观八面。塔身外围设有木构檐廊,重檐飞栋,洞窗豁达,是一座典型的八面七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塔。沿塔身内、外
围之间设有螺旋状登塔楼梯,可逐层上达塔顶。
塔建成后,数次遭到战争的创伤。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的方腊起义中遭受重创。南宋初年再次遭到摧残。南宋庆元年间(1195-
1200年),雷锋塔由于战争的蹂躏已变得遍体鳞伤,于是,南宋政权决定对全塔进行了重修,砖砌塔身也因此从七层减为五层。雷锋塔重修之
后,以其耸峙西湖南岸尽揽湖山胜景,备受讲究游山玩水的南宋统治者的青睐,一时成为南宋宫廷画师着意描绘的题材。南宋以后,雷锋塔景
观犹盛。至元朝和明朝的前期,雷锋夕照一直为游人必到的景点。“烟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元朝一位诗人如是赞赏它。“暝色霏微入远林,乱山围绕半湖阴,浮图会得游人意,挡住夕阳一抹金。”明代诗人王瀛说得更是意趣横生。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雷锋塔再度遭到战争的破坏。倭寇(来自日本诸岛并杂有不少中国沿海岛人)一路侵掠杀戮后来到杭州城外
,倭酋看见雷锋塔,怀疑其中藏有明军的伏兵,便下令纵火烧掉了塔外围的木构檐廊,只剩下砖砌的塔身(心)。不久,塔的顶部也毁残了,
并长出了野草杂树,招来了雀鸟安巢。
从明末到清前期,雷锋塔以其裸露的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成了西湖十景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之一。清雍正《西湖志》是这样描写
它的:“塔上向有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后毁于火,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
金镜初开,火珠将壁,呈赤城栖霞不是过也。”
20世纪20年代伊始,江南一带洪涝灾害不断,军阀混战,阴霾笼罩。1924年9月25日下午1点40分,以砖砌塔身之躯苦苦支撑了400年遍
体疮痍的雷锋塔轰然倒塌。
1999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建雷峰塔的决定。雷峰新塔,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2000年12月26日,雷
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2001年10月25日上午雷峰塔重建落成。重建后的雷峰新塔塔形为平座五层八面带飞檐的楼阁式,风格基本与南宋画家
李嵩《西湖图》中的雷峰塔相似。
新塔八面五层。新塔台基以下两层(包括地下的一层),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台基以上,塔身耸立,
外观五层,其中第一层内部实际分上下两层,只是外观上檐屋面较高,呈现为一层。
雷峰新塔各层屋面都覆盖铜瓦,每个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翼有下悬挂铜制的风铎。新塔塔身的二层以上,每层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设栏
杆,绕塔而成檐廊。
新塔通高71米,其中台基高9.8米,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米。新塔台基占地面积达3133平方米,塔身建筑面积2956平方米,总建筑面
积6089平方米。体量上,新塔台基对径为60米,边长为2334米,周长为186.72米;副阶对径为35.25米,边长为13.43米,周长为107.41米;塔
身对径为28米,边长为11米,周长为88米。
雷峰塔新塔为切实保护好地下珍贵遗址,充分展示雷峰古塔的独特风采,对古塔遗址实行玻璃天棚覆盖,使古塔重生新塔,新塔彰显古塔
;新塔采用钢架结构作支撑,主梁跨度达30余米,创下了传统古塔采用现代钢结构支撑的全国第一;新塔装饰物全部采用以铜为主体的金属材
料,并以化学腐蚀工艺再现了当年雷峰塔别具一格的彩绘艺术,创下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全国第一;由于采用钢结构作支撑,塔内
窨大大增加,视野更加宽阔,创下了塔类建筑中塔内使用窨最大的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