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P,才有可能使Q为假?
只有 P 为真,才有可能使 Q 为假;——这是它明确表示的;说明:P 是 “非Q” 的“必要条件”;而所谓“必要条件”就是说“满足它时,结论未必正确;但不满足它时,结论一定错误”。即,后半句才是这句话所能“明确”判断的,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
P 为假时,非Q 一定为假,即 Q 一定为真;
另外,“必要性”是它明确表示的,也是它唯一明确表示的,至于是否是充分条件,它就不作判断了,所以:
P 为真时,Q 可真可假;
由此可见,“除非 P 则 Q” 也属于假言命题的结构。与“如果 P 则 Q” 的不同点是,它以 P 作为 非Q 的必要条件,也即以 非P 作为 Q 的充分条件。所以转化的结果是:
如果 非P,则 Q;
扩展资料:
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其中A为B的子集,即属于A的一定属于B,而属于B的不一定属于A,具体的说若存在元素属于B的不属于A,则A为B的真子集;若属于B的也属于A,则A与B相等。
生活中常用“如果……,那么……”、“若……,则……”和“只要……,就……”来表示充分条件。例如:
1. 如果这场比赛踢平,那么中国男足就能出线。
2. 总参命令:若飞机不能降落则直接伞降汶川。
不过生活中使用这些关联词语时人们往往并不考虑必要性。也就是说,满足A,必然B成立时,我们就说,如果A,那么B,或者说只要A,就B。这样就表达了条件的充分性,至于条件A是不是结果B必需的我们没有考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