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等级的划分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简称震级。其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12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震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