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面有哪些社团?
总的来说,大学里社团分为以下几类:
1、校团委下属学生组织。根据团中央的精神与文件,各高校的校团委组织基本都设立了一套团委直属组织,对应团组织自身的部门,功能以宣传和服务为主。通常包括学生会(研究生会)、报社、广播台、电视台、志愿者协会、团校、艺术团等等。
2、学术类社团。这类社团内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创新类的,比如机器人、AI、算法等等专题的社团组织,还有一类是专业学习类的,常常是由各院系开设,对应不同的专业,比如史学社、文学社、化学社、法学社等等。
3、文体类社团。最为常见的社团类型,文艺活动可能有话剧、相声、戏曲、乐队、辩论、诗歌等,体育类则常常有各种球类,以及登山、骑行、滑雪、武术、射箭等等。
4、志愿服务类组织。有一些是泛志愿服务型的,也有专门针对某个人群或者项目的,比如手语社、支教社等。
不同的社团不只是活动内容不同,其外在形式、内在性质和组织架构都很有可能不同。校级社团通常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和更为稳定的组织架构,不容易陷于停滞,也比较多的地参与到全校甚至校外的活动中。
而且(虽然这么说很不符合知乎上的政治正确),校级社团中高层一般会算做学生干部,会有一些更多的机会。
但是其缺点在知乎上也被批判得很多,就是官僚气息可能更浓厚,也常常受到校方的要求与限制,甚至会沦为给部分行政人员“打杂”的“临时干部”。
学术类社团中,有一些确实能够提升学术素养,成为课外的“第二课堂”,像我所在的学院的院属学术社团,每年有十来次专家讲座,几场由博士或者青年教师带读的读书会,偶尔还有一些考察活动,很多社员都反映体验不错。
另外有一些科技类社团对于竞赛、就业都有帮助。文体类社团数量大、自由度高、活动丰富。对于很多高中毕业新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这些社团对其可谓是大开眼界。
而且,有一些活动几乎是必须报名社团才能参与的。比如说登山、击剑、垒球等一些冷门运动,只有在社团才能找到足够多的队友,甚至纯个人都不一定能接触到相应的活动场所。另外像排戏剧、说相声、组乐队,社团内的水平通常都明显的地高于“个体户”。
也有一些活动,比如跑步、唱歌,其实未必需要社团。
不过,相比较而言,文体类社团的活动可能不太稳定,也比较依赖个别的核心成员的带动。而且每个学校会有自己的特色社团,比如说北大的登山这样的,也有一些社团会办得比较不景气。如果有认识的学长,可以提前问一问。
志愿服务类社团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和文体类的共同点,就是很多志愿服务由社团对接比由个人对接可行性高得多。另外,志愿服务类的社团活动频率、质量通常也比较高,因此这类型的社团基本上招人和运作都不愁。
大学生参加社团其实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条件,主要看你的个人素质和兴趣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