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2010年安徽省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严格遵循了安徽省《考试说明》,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命题指导思想,没有出现偏怪难的试题。整体结构趋向基本稳定,地方特色比较鲜明,严格遵照“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原则。
总体上说,政治试题重心低,立意新,情景朴实。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政治试题的背景材料大都是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容易碰到的生活实例,都较为灵活地考查了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比较好地体现了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完全符合新课改精神,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综合素质的目的。仔细研析2010年的试题,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严格依据《考试说明》命题,具有很强的规范性
试卷设计遵循2010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各部分内容分值为:经济生活28分,政治生活24分,文化生活20分,生活与哲学28分,与2009年首次自主命题结构模式一致,试题难度适中,保持了相对稳定。时政内容渗透于四个模块的试题之中,并以试题的情景或背景材料方式来呈现,试卷更加规范、协调和科学。
2、强化双基,突出主干,注重能力素养的考查
政治试题注重回归课本,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一贯坚持的原则。2010年安徽文综政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都是《考试大纲》中的主干知识。如影响消费的因素、投资理财的选择、个人收入的分配、政府决策、政府性质和职能、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文化遗产、中华文化的特征、实践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矛盾分析法等等。
3、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2010年政治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在选择题中,侧重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主观性试题中,四项能力要求都有一定的体现,但侧重于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不回避社会热点,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一定的安徽地方特色
时代感强、不回避热点、联系实际非常广泛等特征在2010年安徽文综政治试题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2010安徽文综政治试题,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不仅反映了各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还与目前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的现实密切相关。如第5题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第6—7题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38题的“走进世博、聚焦安徽”,即与重大时政热点有关,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失为一道典型的综合探究题。
2010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我省文综试卷的自主命题与往年全国卷历史试题相比,总体印象是:稳中有变,难度适中,凸现新课程理念。稳:整份试卷题型、题量相对稳定,阅读量适中;变:两道主观题目比例由原来的22:34变为28:28,增加了地方史内容,更注意了学科能力的考查;新:依据新教材,运用新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整合历史素材,选取颇多的新角度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严格遵循历史学科的考纲及说明的要求。
(1)命题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题目的设计图文并茂。选择题有5题属于图片题,第12题、17题属于实物图片题,第15题是漫画题,第16题是历史地图题,第21题是表格题。这些图表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捕捉图表有效信息的能力。如第16题学生如能捕捉到图片右下角“军阀割据界”图例,马上就能判断这是北伐战争示意图,进而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应该说命题者是颇具匠心的。一直以来,我们呼吁高考要与新课改新课标想吻合甚至理念上要超前,今年选择题一改那种死板板的单一文字叙述,是考历史知识,但更多的是考学生的能力。在客观题设计上,有点上海卷的风格,安徽卷开始活起来了。
(2)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既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又注意试题内容的覆盖面。从内容及分值的分配上看,必修1占42分、必修2占22分、必修3占26分、选修1和选修2共占10分,符合《安徽高考说明》中的相关要求。
3、具有鲜明的安徽地方特色。作为我省文综第二年自主命题,第12题和第13题分别考查了安徽省六安双墩汉墓及特产茶叶,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省情的认识,也为试卷打上了鲜明的安徽烙印,颇为适合安徽考生“口味”,富于地域特色,很有人情味。这一基础知识与安徽地方史有机结合,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4、出题形式有创新。必修3文化史部分出了大题;选修内容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就考两个选择题。平时我们教学总特别重视必修1和必修2,而模考也总注重对必修1、2的考查;很多人认为要论必修3的重要性,思想比科技更重要,更有考查的价值。可今年题目偏偏出人意外。选修也一改往年做法,不以问答题出现,而考选择。这给我的启示是:任何猜题、押题都是无用的,与其那样,还不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材和图册,如何感悟历史。
5、充分体现“文史不分家”。很多题目学生需要借助语文知识特别涉及到阅读能力。如第14题柳宗元观点、第16题对应时代主题、第20题明治政府的认识、第36题的材料一、二等,都要求学生有很好的阅读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平时教学尽可能补充一些材料,特别是历史文选,设计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试论结合的能力;加强与语文老师的合作交流。
6、不回避热点问题,热点问题隐性考查。注重考查主干知识,高考历史不回避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考查,安徽卷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第35题第一问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后两问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第36题考查了古代、近代、现代的对外关系等,都是热点问题但是上述试题并没有“单刀直入、就点考点”,每一题都只是“软切”热点,考查角度都较为新颖。
总体上说,政治试题重心低,立意新,情景朴实。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政治试题的背景材料大都是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容易碰到的生活实例,都较为灵活地考查了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比较好地体现了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完全符合新课改精神,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综合素质的目的。仔细研析2010年的试题,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严格依据《考试说明》命题,具有很强的规范性
试卷设计遵循2010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各部分内容分值为:经济生活28分,政治生活24分,文化生活20分,生活与哲学28分,与2009年首次自主命题结构模式一致,试题难度适中,保持了相对稳定。时政内容渗透于四个模块的试题之中,并以试题的情景或背景材料方式来呈现,试卷更加规范、协调和科学。
2、强化双基,突出主干,注重能力素养的考查
政治试题注重回归课本,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一贯坚持的原则。2010年安徽文综政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都是《考试大纲》中的主干知识。如影响消费的因素、投资理财的选择、个人收入的分配、政府决策、政府性质和职能、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文化遗产、中华文化的特征、实践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矛盾分析法等等。
3、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2010年政治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在选择题中,侧重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主观性试题中,四项能力要求都有一定的体现,但侧重于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不回避社会热点,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一定的安徽地方特色
时代感强、不回避热点、联系实际非常广泛等特征在2010年安徽文综政治试题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2010安徽文综政治试题,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不仅反映了各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还与目前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的现实密切相关。如第5题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第6—7题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38题的“走进世博、聚焦安徽”,即与重大时政热点有关,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失为一道典型的综合探究题。
2010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我省文综试卷的自主命题与往年全国卷历史试题相比,总体印象是:稳中有变,难度适中,凸现新课程理念。稳:整份试卷题型、题量相对稳定,阅读量适中;变:两道主观题目比例由原来的22:34变为28:28,增加了地方史内容,更注意了学科能力的考查;新:依据新教材,运用新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整合历史素材,选取颇多的新角度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严格遵循历史学科的考纲及说明的要求。
(1)命题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题目的设计图文并茂。选择题有5题属于图片题,第12题、17题属于实物图片题,第15题是漫画题,第16题是历史地图题,第21题是表格题。这些图表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捕捉图表有效信息的能力。如第16题学生如能捕捉到图片右下角“军阀割据界”图例,马上就能判断这是北伐战争示意图,进而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应该说命题者是颇具匠心的。一直以来,我们呼吁高考要与新课改新课标想吻合甚至理念上要超前,今年选择题一改那种死板板的单一文字叙述,是考历史知识,但更多的是考学生的能力。在客观题设计上,有点上海卷的风格,安徽卷开始活起来了。
(2)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既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又注意试题内容的覆盖面。从内容及分值的分配上看,必修1占42分、必修2占22分、必修3占26分、选修1和选修2共占10分,符合《安徽高考说明》中的相关要求。
3、具有鲜明的安徽地方特色。作为我省文综第二年自主命题,第12题和第13题分别考查了安徽省六安双墩汉墓及特产茶叶,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省情的认识,也为试卷打上了鲜明的安徽烙印,颇为适合安徽考生“口味”,富于地域特色,很有人情味。这一基础知识与安徽地方史有机结合,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4、出题形式有创新。必修3文化史部分出了大题;选修内容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就考两个选择题。平时我们教学总特别重视必修1和必修2,而模考也总注重对必修1、2的考查;很多人认为要论必修3的重要性,思想比科技更重要,更有考查的价值。可今年题目偏偏出人意外。选修也一改往年做法,不以问答题出现,而考选择。这给我的启示是:任何猜题、押题都是无用的,与其那样,还不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材和图册,如何感悟历史。
5、充分体现“文史不分家”。很多题目学生需要借助语文知识特别涉及到阅读能力。如第14题柳宗元观点、第16题对应时代主题、第20题明治政府的认识、第36题的材料一、二等,都要求学生有很好的阅读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平时教学尽可能补充一些材料,特别是历史文选,设计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试论结合的能力;加强与语文老师的合作交流。
6、不回避热点问题,热点问题隐性考查。注重考查主干知识,高考历史不回避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考查,安徽卷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第35题第一问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后两问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第36题考查了古代、近代、现代的对外关系等,都是热点问题但是上述试题并没有“单刀直入、就点考点”,每一题都只是“软切”热点,考查角度都较为新颖。
展开全部
楼上的是哪找的?不敢苟同。其他的不说 历史试题就没有质量。22题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问题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有点模棱两可,答案经不起推敲。
主观题也是,找不到有力的教材知识做支撑,误导。难道这就是“稳中有变,稳中求新”?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问题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有点模棱两可,答案经不起推敲。
主观题也是,找不到有力的教材知识做支撑,误导。难道这就是“稳中有变,稳中求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06-21
展开全部
看似简单
其实还蛮难的
其实还蛮难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