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诗词鉴赏的题型

最好是初一的,要全面。... 最好是初一的,要全面。 展开
 我来答
小萝针j
2010-06-12 ·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18
采纳率:63%
帮助的人:829万
展开全部
虽然你是初一的,但是也要向中考的诗词鉴赏方向去多练习。下面给你个中考诗词鉴赏题型答题技巧例谈。

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题型之一。纵观近几年中考的题型,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诗词的整体感知,多以填空和选择型考查,它涉及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结构思路;二是初步考查对诗词中的个体词语和名句的品析,多以简答题型呈现。重在检测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鉴赏能力。选题大多来自课内,分值一般为4分。

一、 鉴赏语言:诗词语言具有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其答题模式如:清新秀丽,隽永俊美,韵律感强,质朴自然等。以《饮酒》诗为例可设计以下题目:
1、整首诗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答:质朴自然 清新秀丽)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
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明确: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的)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称为千古名句,请自选角度品析。(明确:“悠然”不仅指人,也指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归附自然)
二、揣摩技巧:答题模式如:其一、用典,如李白的《行路难》中有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明确: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其二、托物言志:如曹操在《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其三、乐景写哀: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寄予着忧国忧民的情怀;直抒胸臆: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其四还如“以动写静” ,“借景抒情”,“烘托”、“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都是回答技巧题型的模式。
三、领悟内容。它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在鉴赏时,我们可以从
主旨句、情感句入手分析概括。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抒发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也可以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人生哲理。如对杜甫的诗歌欣赏,就要想到诗人所处于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人民饱受“安史之乱”之苦,所以他的作品多半倾注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从诗词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的《浅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抒发建功立业、壮志难酬之情;还有哲理类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也可以从诗人或豪放或婉约的语言风格入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四、探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你对全诗的把握程度。例:陆游的《游山西村》,题目中的“游”字,在该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线索)。诗人既写了自己在村民家做客,也写了“游”中可见,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通过这个“游”字,全诗所要诗赞美的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也就了然于胸了。
诗词在构思方面的答题模式如:其一、
跌宕起伏 。如李白的《行路难》,全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着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二、对比鲜明。如刘禹锡的《秋词》中有“自古逢秋多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形成鲜明对比。自古人们是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意新的春天更美好。开头便奠定了诗作乐观明快的风格。其三、画龙点睛。如马致远的《秋思》,末尾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寂旅之思几乎让人触摸得着;其四、还有“遥相呼应”、“ 错落有致”、“ 疏密相间”等。
古诗词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因其知识面的局限,是很难进行深度的理解的,因而要上升到鉴赏的层次就更有难度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首先就要把知识点讲精讲透;其次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其方法之一是: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并鼓励学生在运用中提高鉴赏审美的情趣。在临近中考时再进行强化性的专题训练和模拟训练,如此,遇到考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以下是高中的诗词鉴赏,你有兴趣也可以参考下。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 “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

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

【题型评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

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 (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 (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简析:本诗首联化用《诗经》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句,另创新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村寂静的图画。“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淡淡的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自然 让人从阒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隐隐透出诗人思乡恋家之情。

参考答案: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农家柴扉紧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暮年济世渺茫的人生悲凉之感。

题型三 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型

【题型评点】

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题特点】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

【简易思维】

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

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

注意问题:

1)切忌以术语、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识,应有理有据。

2)分析要有条理,有几问就答几问,其提问顺序一般不能更换。具体表达时,内容与技巧两个角度不要交叉表达。

3)运用术语要准确,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4)高考只答第一问,一般是不给分的,必须有分析。

5)答案语言表述上要注意逻辑性和文采性。

【经典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塞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基调的评价。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悲凉。(总述)

题型四 比较鉴赏型

【题型评点】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题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因此,这种题型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

一般选取的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某种相似点。命题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从异同两个方面来思考,具体设立为1-2比较点,指向性明确,没有大而全的题目出现。比较中综合考查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知识和能力。提问方式有:

①设二问:一问内容或写法的异(同),二问具体分析其差异性。

②变体一:比较更改前后的优劣。如诗歌顺序打乱后,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诗句中关键字词更换后,比较更换前后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举两首诗,问你更喜欢哪一首,并阐明你的理由。这种题目十分开放,答案一般是一则短小的鉴赏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现过,备考中要适当训练。

【简易思维】

1、通读诗歌、题目,把握考查重点,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别解读每首诗,把握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合两首诗的信息。

4、分条作答,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2、这两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请任选一个鉴赏角度分析这种不同。

简析:这是两首边塞诗的比较鉴赏题目。所拟的两道题目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但命题角度指向性很明确:第1题是要求从内容角度比较抒发情感的差异性;第2题是从一个小角度比较艺术手法的差异性,虽然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但作答角度单一,要求很低。考生一般能作答的。只要把握了题目考什么,怎么考,再读诗歌就有的放矢了,轻松多了。

参考答案:1、高诗写景,表现了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的图画;写笛声,表现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凉;写笛声,表现了怀乡的迷惘和无限的悲凉。两诗所选景物不同,传达出来的感情基调自然不同。高诗婉,李诗哀。

2、炼字角度:高诗中的一个“满”字就写出了牧马时节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着一种盛唐豪情,更隐喻着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中一个“尽”字,写出了全体戍边战士的绵绵不断的乡思。

或:修辞角度:高诗中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的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形象,由边地无梅而引发战士对家乡梅的思念。李诗用恰当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边危化解后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的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退和戍边战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二句实写边塞和平生活,后二句虚写,抒发将士心志。而李诗则用烘托铺垫,以“沙似雪”“月如霜”来渲染环境险恶,衬托战士的乡思之情。
d610388360
2010-06-12 · 超过1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4.5万
展开全部
我记得初一的时候
最多的是鉴赏一个字
首先要从结构上来看,你可以先说这个字用在这里,起了是么音
没有的话,从内容来看
初一的鉴赏都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只要从修辞角度来分析就可以了
你可以谈谈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之类的,再说说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如生动,传神,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一般要考的诗歌基本上境界比较高
都会是送别,思家,思故国,壮志难酬等,也不乏一些专门写景的(这类比较少)
然后,他就会问你,一般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或好在哪里
这种题目你要从表层和感情两方面谈,表层的,这句诗里,那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那个字突出了什么中心,再总结性地概括一下这句诗的意思,再说表达了什么感情,有游子的思想,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对祖国的衷心,壮志未酬等

还有就是对比的考法
这个一般来说也是取出两句诗问你好在哪里

还有的题目,会说这句诗里的哪个字,也有做另一个字的,像“潮平两岸阔”也又做“潮平两岸失”,他会问你,那个字更好
这类题目都要遵循一个方法,你先要回答那个字好,再对两个字都解释一下,好,好在哪里,还要说明不好的原因(这个在阅读题里也一样)
如上面这题,我觉得“失”好,那先解释一下失放在诗句中的意思,可以这样写
我觉得“失”好,失,是看不见了的意思,海面很宽阔,连两岸都看不见了,写出了海的无边无际,而阔是开阔的意思,无法体现这种延伸感,所以失好

另外注意的是,做题目要调理分明,不要都挤在一起写,老师最讨厌那种都挤在一起写的人,而且试卷多,老师不可能每张都仔细看,每道题目都是分点得分的,所以老师都只是大概看一下,看到就给分,没看到就不给分了

另外要说的是你要学会看着分值答题目,4分的题目,你最好能答出两三个点

其实诗歌鉴赏题目基本上都千篇一律
题型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只要掌握了方法,那高分还是不难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