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资料!!!!!!!!急用!!!!!!!!
我要圆明园从那个朝开始建,由那个皇帝建造,还有规模,各个园的详细资料,还有工程的人力、物力,还有工程的各个时间(年、月、日)。...
我要圆明园从那个朝开始建,由那个皇帝建造,还有规模,各个园的详细资料,还有工程的人力、物力,还有工程的各个时间(年、月、日)。
展开
展开全部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意为什么样式的园林这里都有。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她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从1709年开始营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由圆明、长春、绮春 (后改名“万春”)三圆组成,总面积达347公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约10公里。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三园分别有垣墙相隔;前为万春园,后面并列的两园,左为圆明园,右为长春园。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0多个景区,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 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方河里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1860年和1900年,园明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抢掠并付之一炬.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
十月的秋风中,我们难免感怀昔日西郊园林艺术之典范——圆明园古典园林之美。正如当年英国随军牧师所言:“必须有一位身兼诗人、画家、美术鉴赏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别种天才的人物,才能写尽园景,形容尽致,给你些微的概念……”劫后残留的废墟之悲壮,又在20世纪迎来无数凭吊者,引发出人们多少遐想。
-法国文豪雨果盛赞该园是东方艺术奇迹
北京西郊风景如画,不仅有青翠的层峦叠嶂连绵百里,山间流泉也直泻东南方平原,汇成著名的昆明湖等河湖池沼,若道道彩练。从辽、金直至明代在北京建都的统治者,都相继在此建立了不少园林离宫。从当时尚属僻荒的东北入主中原的满清皇室,定都北京后又迷恋于江南秀色,加之从外国传教士那里了解到一些欧洲豪华建筑(可惜对其科技文化不感兴趣),便决心融合所知的天下美景于皇家的圆明园内。
圆明园从1709年兴建直到1860年焚毁,共经营了151年。几代清帝不知耗费了多少天下的财力物力,来建造这座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皇家园林。该园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园组成,故又称“圆明三园”。三园总面积5200亩,比现存最大皇家园林——颐和园还大850亩。园子周长10公里多,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三园内有100多个风景点,无数的楼台、殿阁、廊榭、馆轩尽在山环水抱之中。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造园艺术,汇集了全国的名园胜景,也大胆地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形式,出现了一组中西合璧的“西洋楼”建筑群。中国园林可称风景式和建筑式的混合形式,既不同于西洋园林以建筑为主,又不同于日本园林以风景为主。圆明园正是兼备中、日和西欧三种造园风格,其盛名早已传播到西方,与法国凡尔赛宫齐名,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珍藏有许多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金珠珍品,铜瓷古玩,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著名法国大文豪雨果曾在写给布特勒上尉的信中这样描绘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英法联军为惊吓清朝皇帝,在抢劫后竟将全园焚毁
如今的人们来到圆明园遗址时,眼前所及只有依稀可辨的石基、曲折的水道和小径。惟有大水法和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站立在那里,俯瞰这残垣断瓦,零乱榛芜,如同一座纪念碑。
造成这一浩劫的,是当年的英法联军。法国文豪雨果曾愤怒地谴责过他的国家与英国共同制造的这一暴行说:“在历史的审判台上,一个强盗叫法兰西,另一个则叫英吉利。”
英国侵略者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又要求增开租界和派使节入京,得不到满足便于1857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拿破仑三世执政的法国为分赃也派兵入伙。1860年9月,于天津登陆的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下,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几万守兵龟缩在城墙内(即如今二环路以内的范围),郊外任由侵略军劫掠。10月6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少量拿着刀矛的清兵一战即败,护园大臣只好投水自杀。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1万多名英法官兵于是你来我往,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
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专权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一场有计划的更大的暴行便随之开始。
10月18日,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火烧圆明园后,英法联军又威胁清廷,如再不屈服便要攻入城内,将皇宫也予以焚毁。腐朽无能的满清统治者马上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北京条约》,换得侵略者撤退。
-圆明园浩劫后出现洋务运动,惨祸引来了民族觉醒和进步
从文化角度看,圆明园的毁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空前惨剧。从历史的进程看,这一落后挨打的惨祸震惊了有识的中国人。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年即1861年,学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便开始兴办,只是因阻力重重,国家“自强”的目标迟迟未达到,圆明园本身乃至整个北京、整个中国继续劫难不止。
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后,留下的照片还可看出多数建筑残迹还较完整,清廷在三十多年间里仍将此当成重兵看守的禁苑,并进行了一系列修复工程,同治、光绪两代皇帝和慈禧太后也常到此巡游。只是因内忧外患不止,清廷财力捉襟见肘,只能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而无力多顾。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不仅颐和园遭一场洗劫(后于1903年修复),圆明园遗址也遭彻底破坏。因管园机构逃走,园内无以为生的闲散旗兵和城里流氓游民群起盗运建材。进入民国年间,遗址更无人看护,各派军阀乃至许多富户都到此搬运石料用来建墓修园,一二十年间前来盗运的马车几乎每天络绎不绝,残园简直成了“石料场”。直至新中国成立,圆明园遗址才得到保护,近些年并得到一定的修复。
令人伤心不已的是,侵略者劫走的圆明园文物百年来长期在欧美市场上展览出售。直至1987年,纽约市场上还出现过拍卖圆明园喷泉时钟等物件的报道。无情的事实昭示着国人,那些号称“西方文明”的传播者,在中国土地上竟是那样野蛮。圆明园的灾难,也激起过无数中华儿女的自尊心和自强感,以努力去摆脱受西方歧视的地位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假如穿越时空隧道,人们会看到从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秦阿房宫等无数辉煌的宫廷琼阁,也能一再悲伤地目睹一炬成灰的火光。耗尽民脂民膏的建筑与战乱破坏相循环,构成了历史舞台上燃情的一幕。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成难而易毁的循环将会结束,所有壮美的文明成果将完好地留给后人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
十月的秋风中,我们难免感怀昔日西郊园林艺术之典范——圆明园古典园林之美。正如当年英国随军牧师所言:“必须有一位身兼诗人、画家、美术鉴赏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别种天才的人物,才能写尽园景,形容尽致,给你些微的概念……”劫后残留的废墟之悲壮,又在20世纪迎来无数凭吊者,引发出人们多少遐想。
-法国文豪雨果盛赞该园是东方艺术奇迹
北京西郊风景如画,不仅有青翠的层峦叠嶂连绵百里,山间流泉也直泻东南方平原,汇成著名的昆明湖等河湖池沼,若道道彩练。从辽、金直至明代在北京建都的统治者,都相继在此建立了不少园林离宫。从当时尚属僻荒的东北入主中原的满清皇室,定都北京后又迷恋于江南秀色,加之从外国传教士那里了解到一些欧洲豪华建筑(可惜对其科技文化不感兴趣),便决心融合所知的天下美景于皇家的圆明园内。
圆明园从1709年兴建直到1860年焚毁,共经营了151年。几代清帝不知耗费了多少天下的财力物力,来建造这座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皇家园林。该园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园组成,故又称“圆明三园”。三园总面积5200亩,比现存最大皇家园林——颐和园还大850亩。园子周长10公里多,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三园内有100多个风景点,无数的楼台、殿阁、廊榭、馆轩尽在山环水抱之中。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造园艺术,汇集了全国的名园胜景,也大胆地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形式,出现了一组中西合璧的“西洋楼”建筑群。中国园林可称风景式和建筑式的混合形式,既不同于西洋园林以建筑为主,又不同于日本园林以风景为主。圆明园正是兼备中、日和西欧三种造园风格,其盛名早已传播到西方,与法国凡尔赛宫齐名,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珍藏有许多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金珠珍品,铜瓷古玩,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著名法国大文豪雨果曾在写给布特勒上尉的信中这样描绘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英法联军为惊吓清朝皇帝,在抢劫后竟将全园焚毁
如今的人们来到圆明园遗址时,眼前所及只有依稀可辨的石基、曲折的水道和小径。惟有大水法和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站立在那里,俯瞰这残垣断瓦,零乱榛芜,如同一座纪念碑。
造成这一浩劫的,是当年的英法联军。法国文豪雨果曾愤怒地谴责过他的国家与英国共同制造的这一暴行说:“在历史的审判台上,一个强盗叫法兰西,另一个则叫英吉利。”
英国侵略者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又要求增开租界和派使节入京,得不到满足便于1857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拿破仑三世执政的法国为分赃也派兵入伙。1860年9月,于天津登陆的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下,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几万守兵龟缩在城墙内(即如今二环路以内的范围),郊外任由侵略军劫掠。10月6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少量拿着刀矛的清兵一战即败,护园大臣只好投水自杀。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1万多名英法官兵于是你来我往,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
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专权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一场有计划的更大的暴行便随之开始。
10月18日,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火烧圆明园后,英法联军又威胁清廷,如再不屈服便要攻入城内,将皇宫也予以焚毁。腐朽无能的满清统治者马上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北京条约》,换得侵略者撤退。
-圆明园浩劫后出现洋务运动,惨祸引来了民族觉醒和进步
从文化角度看,圆明园的毁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空前惨剧。从历史的进程看,这一落后挨打的惨祸震惊了有识的中国人。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年即1861年,学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便开始兴办,只是因阻力重重,国家“自强”的目标迟迟未达到,圆明园本身乃至整个北京、整个中国继续劫难不止。
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后,留下的照片还可看出多数建筑残迹还较完整,清廷在三十多年间里仍将此当成重兵看守的禁苑,并进行了一系列修复工程,同治、光绪两代皇帝和慈禧太后也常到此巡游。只是因内忧外患不止,清廷财力捉襟见肘,只能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而无力多顾。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不仅颐和园遭一场洗劫(后于1903年修复),圆明园遗址也遭彻底破坏。因管园机构逃走,园内无以为生的闲散旗兵和城里流氓游民群起盗运建材。进入民国年间,遗址更无人看护,各派军阀乃至许多富户都到此搬运石料用来建墓修园,一二十年间前来盗运的马车几乎每天络绎不绝,残园简直成了“石料场”。直至新中国成立,圆明园遗址才得到保护,近些年并得到一定的修复。
令人伤心不已的是,侵略者劫走的圆明园文物百年来长期在欧美市场上展览出售。直至1987年,纽约市场上还出现过拍卖圆明园喷泉时钟等物件的报道。无情的事实昭示着国人,那些号称“西方文明”的传播者,在中国土地上竟是那样野蛮。圆明园的灾难,也激起过无数中华儿女的自尊心和自强感,以努力去摆脱受西方歧视的地位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假如穿越时空隧道,人们会看到从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秦阿房宫等无数辉煌的宫廷琼阁,也能一再悲伤地目睹一炬成灰的火光。耗尽民脂民膏的建筑与战乱破坏相循环,构成了历史舞台上燃情的一幕。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成难而易毁的循环将会结束,所有壮美的文明成果将完好地留给后人
展开全部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占地5200亩(约350公顷)。其中,西洋楼约120亩(约7公顷),占全园总面积的4%,其余96%,都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古典园林。从圆明园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现存遗址,可以看出圆明园中国园林部分的100多个景区,没有一个不是建筑与山水、花木的有机结合,没有一个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圆明园的风貌,正是由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区构成的。今天整修圆明园,如果只恢复山形水系、植物配置,而不恢复相应的建筑,就必然丧失这些景区原有的文化内涵,恢复圆明园原有的风貌也就成为一句空话。1980年,侯仁之先生提出了整顿圆明园遗址的八字方针:以水为纲,以木为本。现在,有必要在这两条之后再加一条,以建筑为魂。
2000年8月1日,北京市市长办公会原则通过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同年9月2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原则同意。一场持续了近20年的论争终于画上了句号。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已不再是圆明园要不要整修而是如何整修了。
整修圆明园,主要包括恢复山形水系,恢复园林植被景观,恢复部分建筑。其目的则是恢复圆明园的风貌。对于恢复山形水系,恢复园林植被景观,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基本一致。对于恢复部分建筑,则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人认为,一切建筑都不应该恢复;有人认为,至少应该恢复80%。《规划》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将“恢复建筑面积控制在古建遗址面积的10%之内”。因此,恢复建筑与恢复圆明园原有风貌的关系,就成为整修圆明园遗址工作中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占地5200亩(约350公顷(hm2))。其中,西洋楼约200亩(约13公顷(hm2)),占全园总面积的4%,其余96%,都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古典园林。从表面看,圆明园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但是,圆明园的艺术特色,不是她的中西合璧,也不是她的欧式建筑,而是她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在那封著名的《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把中国的圆明园和雅典的巴黛农神庙分别作为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称后者为理念艺术。他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圆明园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毁于咸丰十年(1860年),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历时150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圆明园的规模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圆明园的黄金时代是在乾隆一朝,圆明园的风貌,就是在这时形成的。
乾隆在位的60年,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这时,封建的中央集权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乾隆曾经说过:“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又说:“朕亲阅本章,折中酌定,皆非大臣所能参与。”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有关圆明园的上谕、国家图书馆保存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以及乾隆本人有关圆明园的诗文,可以看出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就是乾隆。不论是设计中国园林的样式雷,还是设计西洋楼的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都不过是乾隆旨意的执行者而已。
乾隆是满族人,但是,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他能写诗、填词、作文、绘画,书法也有一定的水平。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对于造园,他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在《清漪园记》中说:“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事有相因,文缘质起。”他认为,有了昆明湖、万寿山这样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必须有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来加以点缀。建筑之于湖山,是文和质的关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是,这种点缀,并不是草率从事,而是刻意经营。圆明园的100多个景区,都是建筑和山水、花木有机地结合,构成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从圆明园的造景,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出圆明园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筑在形成圆明园风貌中的重要作用。
平湖秋月,在福海西北隅,正宇三楹。西为流水音。东北出山口临河为花屿兰皋。折而东南,度桥为两峰插云,又东南为山水乐,其北为君子轩,为藏密楼。乾隆在《平湖秋月词序》中说:“倚山面湖,竹树蒙密,左右支板桥以通步屐。湖可数十顷,当秋深月皎,潋滟波光,接天无际。苏公堤畔,差足方兹胜概。”苏公,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公堤,就是他任杭州太守时为治水而修筑的西湖中的长堤。“苏公堤畔”四字告诉我们,这一景区是模拟西湖十景中同名的一景。
蓬岛瑶台,在福海中央。门三楹,南向。正殿七楹。殿前东为畅襟楼,西为神州三岛。东偏为随安室,西偏为日月平安报好音。由蓬岛瑶台东南度桥为东岛,有亭为瀛海仙山。西北度桥为北岛,正宇三楹。乾隆在《蓬岛瑶台诗序》中说:“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苕苕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李思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家。这一景区,就是他的代表作《仙山楼阁图》的再现。
上下天光之西,折而南,度桥为杏花春馆。西北为春雨轩。轩西为杏花村。村南为石间壑余清。春雨轩后,东为镜水斋,西北室为抑斋,又西为翠微堂。乾隆在《杏花春馆诗序》中说:“由山亭逦迤而入,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灿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瓜。识野田村落景象。”这里的景色,和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的意境是何等相似啊。
海宁陈氏的隅园,是江南名园之一。1762年乾隆南巡,驻跸于此,赐名安澜园。因“喜其结构致佳,图以归”。就修葺四宜书屋之便,“左右前后,略经位置,即与陈园曲折如一无二”。因为该园的蓝本是海宁的陈园,于是,这座园中之园也被命名为安澜园了。安澜园之正宇五楹为四宜书屋,东南为?经馆,又南为采芳洲,其后为飞睇亭,东北为绿帷舫。四宜书屋西南为无边风月之阁,又西南为涵秋堂,北为烟月清真楼,楼西稍南为远秀山房,楼北度曲桥为染霞楼。对于这些建筑,乾隆一一题咏,称《安澜园十咏》。
以上四个景区,有的模拟自然风光,有的再现前人诗画意境,有的移植江南名园,代表了圆明园造景取材的几个主要来源。从有关圆明园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现存遗址,可以看出圆明园的景区没有一个不是建筑与山水花木的有机结合,交相辉映;没有一个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圆明园的风貌,正是这些具有诗情画意的景区构成的。1860年,一位曾经看到圆明园景色的英国随军牧师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必须有一位身兼诗人、画家、历史家、美术鉴定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别种天才的人物,才能图写园景,形容尽致。”圆明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这位牧师的话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我们整修圆明园,如果只是恢复山形水系、花草树木,而不恢复一些景区的建筑,这些景区就失去了灵魂。蓬岛瑶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的福海,已经恢复了碧波荡漾的景观,但是,福海大小三岛上仿唐代画家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的建筑没有恢复,人们就很难想像乾隆在《蓬岛瑶台诗序》中所描绘的人间仙境。平湖秋月、杏花春馆、安澜园等景区,如果只是恢复山形水系、花草树木,而不恢复相应的建筑,亦必然丧失这些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一个个的景区都没有了建筑,丧失了历史文化内涵,恢复圆明园原有的风貌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中国的古典园林和外国的古典园林有很大的不同,譬如,西方的建筑主要是砖石结构,中国的建筑则主要是土木结构。砖石结构,寿命较长,即使遭到破坏,它的废墟还可以长期保存,有的还能给人以美感。土木结构,寿命较短。乾隆在《安澜园记》中说:“土木之工,二十年斯敝。”这就是说,土木结构的建筑,其寿命只有20年。如果遇到战乱,这些建筑更是难逃厄运。北宋李格非在《书〈洛阳名园记〉后》一文中说:“唐贞观(627~649年)、开元(714~741年)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躏,化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我国现存的许多名胜古迹,都是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屡坏屡修,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做好圆明园的整修工作。对于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决不能照搬。
1980年10月,侯仁之先生在《圆明园》一文中提出了整顿圆明园遗址的八字方针:“以水为纲,以木为本。”这一方针,是符合当时实际的,是完全正确的。在今天,对圆明园遗址的整修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侯仁之先生并不反对恢复建筑,只是把“重点恢复一些景区”作为正式开放以后“再逐步考虑”的问题。而恢复景区是必然包括建筑的。20年过去了,重点恢复一些景区的条件已经成熟。我认为,在侯仁之先生提出的“以水为纲,以木为本”两条之后,有必要再加一条“以建筑为魂”。至于恢复多少建筑,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决定。恢复建筑,要有精品意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力争达到最高水平。只有这样,这座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世界名园才能重放异彩。
2000年8月1日,北京市市长办公会原则通过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同年9月2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原则同意。一场持续了近20年的论争终于画上了句号。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已不再是圆明园要不要整修而是如何整修了。
整修圆明园,主要包括恢复山形水系,恢复园林植被景观,恢复部分建筑。其目的则是恢复圆明园的风貌。对于恢复山形水系,恢复园林植被景观,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基本一致。对于恢复部分建筑,则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人认为,一切建筑都不应该恢复;有人认为,至少应该恢复80%。《规划》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将“恢复建筑面积控制在古建遗址面积的10%之内”。因此,恢复建筑与恢复圆明园原有风貌的关系,就成为整修圆明园遗址工作中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占地5200亩(约350公顷(hm2))。其中,西洋楼约200亩(约13公顷(hm2)),占全园总面积的4%,其余96%,都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古典园林。从表面看,圆明园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但是,圆明园的艺术特色,不是她的中西合璧,也不是她的欧式建筑,而是她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在那封著名的《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把中国的圆明园和雅典的巴黛农神庙分别作为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称后者为理念艺术。他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圆明园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毁于咸丰十年(1860年),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历时150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圆明园的规模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圆明园的黄金时代是在乾隆一朝,圆明园的风貌,就是在这时形成的。
乾隆在位的60年,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这时,封建的中央集权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乾隆曾经说过:“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又说:“朕亲阅本章,折中酌定,皆非大臣所能参与。”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有关圆明园的上谕、国家图书馆保存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以及乾隆本人有关圆明园的诗文,可以看出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就是乾隆。不论是设计中国园林的样式雷,还是设计西洋楼的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都不过是乾隆旨意的执行者而已。
乾隆是满族人,但是,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他能写诗、填词、作文、绘画,书法也有一定的水平。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对于造园,他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在《清漪园记》中说:“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事有相因,文缘质起。”他认为,有了昆明湖、万寿山这样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必须有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来加以点缀。建筑之于湖山,是文和质的关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是,这种点缀,并不是草率从事,而是刻意经营。圆明园的100多个景区,都是建筑和山水、花木有机地结合,构成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从圆明园的造景,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出圆明园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筑在形成圆明园风貌中的重要作用。
平湖秋月,在福海西北隅,正宇三楹。西为流水音。东北出山口临河为花屿兰皋。折而东南,度桥为两峰插云,又东南为山水乐,其北为君子轩,为藏密楼。乾隆在《平湖秋月词序》中说:“倚山面湖,竹树蒙密,左右支板桥以通步屐。湖可数十顷,当秋深月皎,潋滟波光,接天无际。苏公堤畔,差足方兹胜概。”苏公,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公堤,就是他任杭州太守时为治水而修筑的西湖中的长堤。“苏公堤畔”四字告诉我们,这一景区是模拟西湖十景中同名的一景。
蓬岛瑶台,在福海中央。门三楹,南向。正殿七楹。殿前东为畅襟楼,西为神州三岛。东偏为随安室,西偏为日月平安报好音。由蓬岛瑶台东南度桥为东岛,有亭为瀛海仙山。西北度桥为北岛,正宇三楹。乾隆在《蓬岛瑶台诗序》中说:“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苕苕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李思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家。这一景区,就是他的代表作《仙山楼阁图》的再现。
上下天光之西,折而南,度桥为杏花春馆。西北为春雨轩。轩西为杏花村。村南为石间壑余清。春雨轩后,东为镜水斋,西北室为抑斋,又西为翠微堂。乾隆在《杏花春馆诗序》中说:“由山亭逦迤而入,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灿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瓜。识野田村落景象。”这里的景色,和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的意境是何等相似啊。
海宁陈氏的隅园,是江南名园之一。1762年乾隆南巡,驻跸于此,赐名安澜园。因“喜其结构致佳,图以归”。就修葺四宜书屋之便,“左右前后,略经位置,即与陈园曲折如一无二”。因为该园的蓝本是海宁的陈园,于是,这座园中之园也被命名为安澜园了。安澜园之正宇五楹为四宜书屋,东南为?经馆,又南为采芳洲,其后为飞睇亭,东北为绿帷舫。四宜书屋西南为无边风月之阁,又西南为涵秋堂,北为烟月清真楼,楼西稍南为远秀山房,楼北度曲桥为染霞楼。对于这些建筑,乾隆一一题咏,称《安澜园十咏》。
以上四个景区,有的模拟自然风光,有的再现前人诗画意境,有的移植江南名园,代表了圆明园造景取材的几个主要来源。从有关圆明园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现存遗址,可以看出圆明园的景区没有一个不是建筑与山水花木的有机结合,交相辉映;没有一个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圆明园的风貌,正是这些具有诗情画意的景区构成的。1860年,一位曾经看到圆明园景色的英国随军牧师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必须有一位身兼诗人、画家、历史家、美术鉴定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别种天才的人物,才能图写园景,形容尽致。”圆明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这位牧师的话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我们整修圆明园,如果只是恢复山形水系、花草树木,而不恢复一些景区的建筑,这些景区就失去了灵魂。蓬岛瑶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的福海,已经恢复了碧波荡漾的景观,但是,福海大小三岛上仿唐代画家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的建筑没有恢复,人们就很难想像乾隆在《蓬岛瑶台诗序》中所描绘的人间仙境。平湖秋月、杏花春馆、安澜园等景区,如果只是恢复山形水系、花草树木,而不恢复相应的建筑,亦必然丧失这些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一个个的景区都没有了建筑,丧失了历史文化内涵,恢复圆明园原有的风貌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中国的古典园林和外国的古典园林有很大的不同,譬如,西方的建筑主要是砖石结构,中国的建筑则主要是土木结构。砖石结构,寿命较长,即使遭到破坏,它的废墟还可以长期保存,有的还能给人以美感。土木结构,寿命较短。乾隆在《安澜园记》中说:“土木之工,二十年斯敝。”这就是说,土木结构的建筑,其寿命只有20年。如果遇到战乱,这些建筑更是难逃厄运。北宋李格非在《书〈洛阳名园记〉后》一文中说:“唐贞观(627~649年)、开元(714~741年)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躏,化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我国现存的许多名胜古迹,都是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屡坏屡修,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做好圆明园的整修工作。对于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决不能照搬。
1980年10月,侯仁之先生在《圆明园》一文中提出了整顿圆明园遗址的八字方针:“以水为纲,以木为本。”这一方针,是符合当时实际的,是完全正确的。在今天,对圆明园遗址的整修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侯仁之先生并不反对恢复建筑,只是把“重点恢复一些景区”作为正式开放以后“再逐步考虑”的问题。而恢复景区是必然包括建筑的。20年过去了,重点恢复一些景区的条件已经成熟。我认为,在侯仁之先生提出的“以水为纲,以木为本”两条之后,有必要再加一条“以建筑为魂”。至于恢复多少建筑,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决定。恢复建筑,要有精品意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力争达到最高水平。只有这样,这座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世界名园才能重放异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可以查找资料嘛!我给你一个查找资料的网址:www.baidu.com.然后打上:圆明园,就行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