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有何意义 10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在打开国门、扩大国际交流、促进科技、经济更快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国外一些不良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渗透与冲击;社会上一些错误、腐朽的思潮也沉渣泛起,侵蚀着人们的灵魂;现实生活中诚信缺乏、道德失范、假冒伪劣、欺骗欺诈、豪华奢侈、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官僚黑幕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信任出现危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轻视。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号召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八荣八耻,正是在呼唤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回归。
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
已经有专家多次指出,当今教育的一大弊端是重智育、轻德育。这种倾向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对高考制度的改革要慎之又慎,所以高考指挥棒仍然在应试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老师要的是分数,家长要的是分数,评价学生更是看重考分。这种只重智力发展,不重思想道德的教育方式,直接造成了一些大学生追求个人功名,很少反省内心的道德修养,有些人爱心缺失,私欲膨胀,甚至道德品质堕落。如何使德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是全社会首先是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解决的大问题。
其三是教育腐败的影响:
这些年来,个别教师无师德,少数学校乱收费,一些地方教育腐败现象严重。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浮躁、造假之风日盛,假评语、假档案、假论文、假试卷,甚至假专家等等丑闻时有发生,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网络的影响: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提供海量信息和快捷服务的同时,也使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发生着微妙变化和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由图文构成的网络虚拟世界里,少数大学生沉湎于虚拟精神家园,真情和亲情渐行渐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日益减少,代之以虚幻的“父母”、“朋友”、“情人”、“杀手”等光怪陆离的情景充斥脑海,加剧了中毒较深者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文精神的丧失。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第一,还高校一片净土。
高校必须加强对教师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与管理,使为人师表不再是一句空话;同时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德育工作,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落到实处。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管理,倡导以心灵感染心灵,制定学术规范,建立教育监督制度。对个别违法乱纪没有师德的教师要坚决清除出教师行列,还高校一片净土。
第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
国家要强大,必须重视科学,但科学与人文并不矛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绝不能截然分开。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品位的创新人才,一定是一个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反之,则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当前有些中学分班很早,理科生到了高一几乎就不再学习历史、政治、地理等课程,直接导致这些理科学生出现人文知识的空白。到了大学,理科学生更是一头扎进实验室和作业堆里,不再涉及什么人文课程,直接后果是使他们出现了自然知识优秀而人文精神缺乏的知识断层现象。有些大学生缺乏挑战意识,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丧失信心,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这些都和人文精神缺乏、人格不够健全和完善有关。
第三,营造生机盎然的人文环境。
要想方设法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让校园充满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应该做社会需要的道德楷模。大学德育老师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并行,在讲课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方法深入浅出地运用在教育中,寓教于乐。
各个学科都应该自觉渗透人文知识,把人文思想从政治学、文学、法律学、经济学中推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应当多给学生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比如,开展人文教育讲座,引导学生读书、读报,学术研讨、演讲、影视评论,举行主题班会、辩论会,举办艺术节和文艺演出,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和诗刊,参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各种社会实践,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融进了他们的心灵。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趋利避害,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
第四,提倡媒体广泛宣传公共道德。
在新中国成立初年,《青春之歌》、《红旗谱》、《红岩》等一大批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作品与广大读者见面,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又有一大批歌颂建设祖国的作品相继问世,如:《百炼成钢》、《创业史》、《把一切献给党》等。有多少年轻的读者捧着这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立下誓言,一定要继承先辈光荣传统,把对共和国的一腔热爱无私地献给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那个时候,理想、奋斗、青春等字眼频频出现在报纸电台中,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相比之下,如今打开电视满眼是明星秘闻轶事、大款发财故事。我们知道,就连美国这样的国家尚且能拍出《拯救大兵瑞恩》这样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电影,我们为什么不认真反思一下呢?现在电视台节目中有些没有什么思想性的庸俗闹剧,却有着很好的收视率;而有些品质高雅的栏目像《读书》栏目却因收视率低迷而停办。另一方面,反映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影视剧少之又少,倡导良好社会公德的公益广告也是少之又少,如此氛围,使一些青年学生产生以追求享乐、满足物欲为人生第一目的。据报载:每年大学毕业的学生在择业时把单位的工资福利、住房待遇、是否地处大中城市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考研是为了考博,考博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出国。而一些女大学生甚至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打开国门、扩大国际交流、促进科技、经济更快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国外一些不良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渗透与冲击;社会上一些错误、腐朽的思潮也沉渣泛起,侵蚀着人们的灵魂;现实生活中诚信缺乏、道德失范、假冒伪劣、欺骗欺诈、豪华奢侈、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官僚黑幕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信任出现危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轻视。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号召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八荣八耻,正是在呼唤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回归。
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
已经有专家多次指出,当今教育的一大弊端是重智育、轻德育。这种倾向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对高考制度的改革要慎之又慎,所以高考指挥棒仍然在应试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老师要的是分数,家长要的是分数,评价学生更是看重考分。这种只重智力发展,不重思想道德的教育方式,直接造成了一些大学生追求个人功名,很少反省内心的道德修养,有些人爱心缺失,私欲膨胀,甚至道德品质堕落。如何使德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是全社会首先是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解决的大问题。
其三是教育腐败的影响:
这些年来,个别教师无师德,少数学校乱收费,一些地方教育腐败现象严重。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浮躁、造假之风日盛,假评语、假档案、假论文、假试卷,甚至假专家等等丑闻时有发生,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网络的影响: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提供海量信息和快捷服务的同时,也使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发生着微妙变化和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由图文构成的网络虚拟世界里,少数大学生沉湎于虚拟精神家园,真情和亲情渐行渐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日益减少,代之以虚幻的“父母”、“朋友”、“情人”、“杀手”等光怪陆离的情景充斥脑海,加剧了中毒较深者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文精神的丧失。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第一,还高校一片净土。
高校必须加强对教师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与管理,使为人师表不再是一句空话;同时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德育工作,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落到实处。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管理,倡导以心灵感染心灵,制定学术规范,建立教育监督制度。对个别违法乱纪没有师德的教师要坚决清除出教师行列,还高校一片净土。
第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
国家要强大,必须重视科学,但科学与人文并不矛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绝不能截然分开。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品位的创新人才,一定是一个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反之,则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当前有些中学分班很早,理科生到了高一几乎就不再学习历史、政治、地理等课程,直接导致这些理科学生出现人文知识的空白。到了大学,理科学生更是一头扎进实验室和作业堆里,不再涉及什么人文课程,直接后果是使他们出现了自然知识优秀而人文精神缺乏的知识断层现象。有些大学生缺乏挑战意识,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丧失信心,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这些都和人文精神缺乏、人格不够健全和完善有关。
第三,营造生机盎然的人文环境。
要想方设法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让校园充满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应该做社会需要的道德楷模。大学德育老师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并行,在讲课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方法深入浅出地运用在教育中,寓教于乐。
各个学科都应该自觉渗透人文知识,把人文思想从政治学、文学、法律学、经济学中推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应当多给学生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比如,开展人文教育讲座,引导学生读书、读报,学术研讨、演讲、影视评论,举行主题班会、辩论会,举办艺术节和文艺演出,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和诗刊,参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各种社会实践,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融进了他们的心灵。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趋利避害,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
第四,提倡媒体广泛宣传公共道德。
在新中国成立初年,《青春之歌》、《红旗谱》、《红岩》等一大批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作品与广大读者见面,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又有一大批歌颂建设祖国的作品相继问世,如:《百炼成钢》、《创业史》、《把一切献给党》等。有多少年轻的读者捧着这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立下誓言,一定要继承先辈光荣传统,把对共和国的一腔热爱无私地献给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那个时候,理想、奋斗、青春等字眼频频出现在报纸电台中,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相比之下,如今打开电视满眼是明星秘闻轶事、大款发财故事。我们知道,就连美国这样的国家尚且能拍出《拯救大兵瑞恩》这样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电影,我们为什么不认真反思一下呢?现在电视台节目中有些没有什么思想性的庸俗闹剧,却有着很好的收视率;而有些品质高雅的栏目像《读书》栏目却因收视率低迷而停办。另一方面,反映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影视剧少之又少,倡导良好社会公德的公益广告也是少之又少,如此氛围,使一些青年学生产生以追求享乐、满足物欲为人生第一目的。据报载:每年大学毕业的学生在择业时把单位的工资福利、住房待遇、是否地处大中城市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考研是为了考博,考博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出国。而一些女大学生甚至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