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 我来答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9-03-01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副牌:农村读物出版社)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农业领域唯一的一家中央级大型综合性出版社。为社会奉献的图书品种累计达2万多种,总印数4亿多册。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重大意义在于: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看,我国是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心内容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又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是我国最辽阔的地域但又是最穷的地域,因此,实现工农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从本世纪起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者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国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然而,从实际看来,至今全国农村还有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有近5000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另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城镇居民家庭则为37.7%。“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要是考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关键是把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在于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在变化中协调,收入在稳定中提高,生活在发展中改善。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等方面的差距还都比较大,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相对落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向城市倾斜、向工业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农村相对落后的一个基本原因。这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条件。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说,新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农村,是农村“硬件”、“软件”共同发展的农村,是农村村容村貌与农民精神状态文明进步的农村。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新机制。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基础公共设施不断完善,通过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等问题,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公共卫生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营造农村发展的新环境。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变农村的许多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树立文明新风尚,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
ssr213
高赞答主

2010-06-16 · 大脑停止不了思考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346
采纳率:46%
帮助的人:5216万
展开全部
  一、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图和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在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了“五个统筹”之首的位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2004年中央1号文件确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受益面之广,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三农”工作也成为近年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亮点。正是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党中央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理解,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提高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农业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具有极端重要性。工业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工业是农业不断分工的产物,工业的发展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主要依赖于农业的哺育和支持。农业农村既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资本积累,提供了原料和大量的劳动力,也是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但由于农业的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同步,其劳动生产率无法同工业生产相比,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本质上是一种弱质产业。当工业化进入到一定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就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受这种利益机制的驱动,农业很容易被忽视,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农村和城市呈现出很大的反差。我国的建设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国家的工业化主要靠农业支持,农业为工业化提供了巨额的资金积累。随着全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三农”问题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孕育着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持久的变革,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积极而明显的变化。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的分化正在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等产业部门演变,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成为直接沟通城乡关系的产业纽带。二是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动性明显增强,农民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在快速发生分层和分化,农民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愿望更加迫切。三是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劳动力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中就业,变为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与此相适应,农民收入构成也在不断变化,来自非农产业特别是外出务工的收入不断提高,从而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变化都表明,“三农”问题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靠零敲碎打就能解决的,必须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因势利导地把农村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力协同、整体推进的新格局。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一个新的努力方向,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第三,城乡发展的差距,凸显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也出现了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状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的问题相当突出。从城乡面貌来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虽然也有很大变化,但变化相对较慢。城乡之间的这种差距,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经济发展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立足点,必须始终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没有农村的繁荣,就不可能有持久而旺盛的消费需求,城市的繁荣最终也是靠不住的。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既是一项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现实任务。

  第四,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提供了新农村建设的切实可行性。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既反映了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也是综合国力提升的显著标志。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跨上了新的台阶,2004年已居世界第6位,2005年超过法国和英国,已上升到第4位。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下降到12.5%,城镇化率已达到43%。与此同时,国家财力有了很大增强,国家财政收入5年翻了一番多,总量已达3万多亿元。正是基于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中央判断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当然,从甘肃省来说,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经济实力,都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还很弱。但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大概念,是一个国家战略,其含义主要是指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重点向农村转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对甘肃省这样的欠发达省份而言,这既是一个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战略,也是一个协调区域发展的大举措,更是一个加快发展的大机遇。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载体,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归根到底一句话,这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